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助”梦启航,“影”绘浈江——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团队在韶关开展三下乡工作

2025-07-12 11:26 来源:中教网  夏韵悠长・青春力量队 郑炜桐   阅读 1.0万
336
分享

2025年7月6日至8日,华南农业大学12名队员积极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号召,成立“夏韵悠长・青春力量队”深入韶关市浈江区犁市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政策宣传、影像记录、座谈交流、实地调研等方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以青春力量服务基层发展。

政策宣讲入街巷,精准访问暖民心

6日上午,百年东街人流渐密,队员们在街边支起展台,蓝色易拉宝上“助学贷款,助力成才”字样格外醒目。队员们立于展旁,向过路居民递发政策手册,详解助学贷款申请流程、利息补贴及还款期限等内容,累计发放手册200份。西桥公园、中山公园前队员们手持问卷,围绕“资助政策知晓度”“申请渠道了解程度”等主题开展问卷调查。针对部分居民的疑虑,如“担心申请流程复杂”“不清楚资助覆盖范围”,队员们现场答疑,并用本地案例说明政策如何落地成效。此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20余份,为后续政策宣传的精准化提供了参考。

图为宣传队员向当地学生讲解资助政策。 廖文艳 供图

除此之外,7月8日下午,在犁市镇团委协助下,队员们走进家庭经济困难家庭,为即将升学的学生详解助学贷款申请流程及“绿色通道”“校内勤工助学”等政策,并留下学生联系方式以便后续跟进,确保政策信息直达需求端。

镜头定格红绿韵,光影讲好犁市梦

6日午后,队员们来到犁市当铺,用镜头轻抚灰砖上的铭文,用光影重新讲述1927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在此整训的红色记忆。而待夜幕降临,队员们走进犁市镇,用镜头捕捉主街道改造后整齐美观的外立面、街巷绿化带来的清新景致,以及路灯亮化下集市的热闹烟火气、商户有序经营的活力场景,记录下“圩镇风貌提升”的鲜活注脚。7月7日清晨,队员们来到茶花森林公园,晨雾尚未散尽,层叠的绿意与晨起散步村民的身影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生态与人文交融的乡村画卷,生动定格“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鲜活成效。7月8日,队员们继续深入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这些遗址见证了抗战期间华南及港澳高校为存续教育学术成果的艰辛奋斗,兼具重要历史与教育价值。

从茶花森林公园的绿意盎然到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烽火记忆,从犁市当铺的青砖黛瓦到沿江步道的晨光熹微,从圩镇整洁的街道立面到亮化路灯下的市井暖意,队员们用镜头定格“绿美生态”的生机、“红色景点”的厚重与“圩镇风貌”的活力。每一段素材都在诉说:这里不仅有革命年代的热血,更有新时代的蓬勃。

图为视频拍摄地点之一犁市当铺。 李君为 供图

座谈联动聚合力,校地共话发展路

7月8日下午,团区委书记张维奇与犁市镇副镇长陈怡芳来到实践点慰问队员,体现对本次三下乡实践的重视。张书记表示非常欢迎高校学生来到韶关,希望大家借此认识、接触韶关,也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经历对基层有初步了解。此外,张书记提到在过去二十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均聚焦“三农”领域,正是因为农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张书记还号召同学们投身这一伟大事业,发挥专业能力让更多土地复耕、实现高效利用,提升粮食和作物单产与品质以满足日益丰富的需求。

图为队员与团区委书记张维奇在大村村合影留念。 郑炜桐 供图

扎根乡土访实情,教育基地忆初心

7月8日清晨,队员们前往大村村,进行大调研。驻村第一书记谢玄与大村村总支书吴健已在村委等候。“大村村流转900亩土地种玉米,村民每亩年增收500元,也为当地农民提供工作岗位,每天收入100元”,吴书记向队员们介绍大村村发展成果时,指向窗外连片的玉米地,远处村民劳作的身影隐约可见。随后,吴书记带领队员们参观华南教育基地。这里曾是抗战时期华南院校内迁遗址,展柜里的旧课本、泛黄的照片,诉说着前辈们“学术长征”的坚守。

图为大村村总支书吴健带队员参观大村村,分享发展成就。 郑炜桐 供图

图为全队队员在犁市镇人民政府门口合影留念。郑炜桐 供图

从红色遗址的影像记录到资助政策的精准传递,从社区服务中心的深入交流到贫困家庭的暖心探访,夏韵悠长・青春力量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实践结束后,队员们将持续打磨宣传片、完善调研报告,让犁市的红韵绿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资助政策的暖阳照亮更多追梦路。(通讯员 郑炜桐、廖文艳、方佳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