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2025年6月25日至7月4日,南昌职业大学“青禾乡伴”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奔赴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区麻田镇东江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在倾听与实践中了解乡村需求,贡献青春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
图为实践队和东江村书记合影留念。罗嘉乐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东江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育方面,6月26日上午,实践队为村里的小朋友开设了特色课程。队员们将“两弹一星”宣讲和红色手工课相结合,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们为研制两弹一星隐姓埋名、艰苦奋斗的故事,向孩子们宣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图为实践队队员宣讲“两弹一星”精神。陈桃供图
下午,队员们耐心指导孩子们制作红色手工。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彩纸、黏土等材料制作出一件件饱含红色元素的手工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孩子们创造力的体现,更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切感受红色文化与两弹一星精神的独特魅力,在心中种下传承红色基因的种子。
图为小朋友的红色手工成果展示。邹静供图
在东江村,针对当地水域丰富、夏季溺水隐患大的情况,6月27日,队员们化身“安全讲解员”,结合本地实际水域,生动讲解溺水危害、原因及预防方法。通过细致讲解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及实时互动,并发放防溺水宣传手册,提升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防溺水安全意识。
图为实践队宣传防溺水知识。邓俊杰供图
下午,实践队转场至武功山景区门口,化身“云端向导”进行文旅推介。直播带领观众沉浸式领略武功山的高山草甸、云海日出等壮美景观,深度解读登山路线、最佳观景时间等实用攻略。队员们积极互动,解答网友疑问,并同步推介了东江村民俗、特色农产品及周边多样化精品民宿,有效提升了当地旅游知名度。队员们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青年学子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为乡村发展注入了青春动能,也是深化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图为实践队到武功山进行直播。罗嘉乐供图
为助力当地特色农产品打开销路,6月28日,实践队员围绕泉水豆腐与西瓜精心拍摄宣传片。镜头里,以山泉水滋养的豆腐鲜嫩滑爽,透着清冽甘甜;沐浴充足阳光的西瓜饱满多汁,裹着浓郁果香。实践队通过拍摄视频介绍这两种农产品的特色及种养、制作过程,视频中还设置互动答疑环节,同时和当地农户、商家沟通合作。用生动画面凸显产品特色,力求让这两份带着乡土气息的美味被更多人知晓,聚焦乡村产业,助力农产品推广。
图为泉水豆腐实物图。毛佳艺供图
图为西瓜宣传片拍摄图。毛佳艺供图
7月1日建党节当日上午,实践队队员与东江村数位老党员乘坐大巴一同前往麻田镇烈士陵园。在陵园内,村委书记神情凝重地讲述了当地英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往事,参与者们凝神倾听,目光中充满敬仰。随后,全体人员列队肃立,向长眠于此的革命先烈默哀致敬。默哀结束后,大家怀着崇敬之情向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此后,村委书记代领全体人员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响彻陵园,既是对先烈的告慰,更彰显传承红色使命、接续奋斗的决心。
图为老党员和实践队队员们共同宣誓。罗嘉乐供图
7月3日,在推广普通话与传承红色精神方面,实践队员开展了丰富活动。推普环节以“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为主题,队员们通过情景模拟还原日常交流场景,引导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普通话的便捷;趣味绕口令比赛更让现场笑声不断,大家在“四是四,十是十”的朗朗声中轻松提升表达能力。长征精神宣讲则通过情景模拟再现红军行军片段,直观展现革命岁月的艰辛,配合“长征途经多少省份”等知识问答,在沉浸式体验与互动讨论中加深孩子们对长征历史的理解,让红色基因融入乡土生活。
图为小朋友朗诵绕口令。朱永乐供图
美化乡村也是此次活动的重要内容。一面原本朴素的白墙,实践队的队员们历经五天的精心创作,华丽“变身”为乡村艺术长廊,实践队以乡村振兴为创作脉络,将自然诗意融入画面:绘上象征乡土生机的树木与传递乡情的文字,以山水为底呈现乡村独特建筑,搭配奇幻形象增添活力。墙上醒目书写“DONG JIANG 东江”,强化乡村地域标识。这些多彩墙绘,不仅以艺术点亮乡村日常,更尽显大学生创作者们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巧思。墙绘激活乡村闲置空间,为乡村振兴注入艺术活力,成为乡村文化振兴路上的一抹亮色,也让青春力量在乡土大地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队墙绘照片。罗嘉乐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是南昌职业大学“青禾乡伴”实践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也是他们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具体行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也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进步。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初心,为乡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更加绚丽之花。(通讯员 陈桃 段佳仪 邹昕诺 邓俊杰 曾雨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