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艺润童心 盛夏绽放——宜春学院“石榴花开”三下乡社会实践队赴西村镇开展支教

2025-07-10 12:17 来源:中教网    阅读 370
13
分享

中教网7月10日讯(通讯员 刘平慧) 7月4日,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石榴花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携手临床医学院师生走进宜春市西村社区文明实践站,开启为期一天的爱心支教活动。学前教育、音乐学、舞蹈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发挥学科特长以音乐课、舞蹈课、手工课和包扎急救小课堂为载体,为乡村儿童编织了一场充满艺术气息与实用技能的成长之旅。

丝竹绕梁,传唱经典芬芳

该图片为帅颖佳为孩子们上音乐课。刘平慧 供图

该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一起做柯尔文手势。刘平慧 供图

在音乐课堂上,音乐学专业帅颖佳、胡婉婷、郭利雅以中国民歌《茉莉花》为教学内容,通过柯达伊教学法,通过“听、学、唱”多维度教学模式,带孩子们领略东方音乐之美。帅颖佳先给孩子们唱响了一段《茉莉花》,引导孩子们感受旋律中的婉转与柔美,并向同学们介绍了茉莉花的创作背景。随后,帅颖佳采用柯达伊教学法,教同学们如何识谱唱谱。教学过程中,还鼓励孩子们主动展示,在欢乐轻松的氛围下,孩子们学会了如何识谱唱谱。最后,志愿者们与孩子们合唱了《茉莉花》。

该图片为同学们齐唱《茉莉花》。刘平慧 供图

该图片为刘青芸、刘凯伦、冷晗驰为孩子们上手工课。谢思燕 供图

巧手扎染,浸染斑斓童趣

第二堂课是由学前教育专业刘青芸、刘凯伦、冷晗驰同学精心筹备的布片扎染手工课,成为孩子们探索色彩的奇妙课堂。课前,志愿者展示提前制作的扎染作品——蓝白相间的桌布、色彩渐变的发带,瞬间点燃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教学中,实践团成员们详细讲解扎染步骤:将白色棉布折叠、捆扎、浸泡,再放入调配好的植物染料中。孩子们充分发挥创意,有的用皮筋将布料扎成螺旋状,期待呈现放射状花纹;有的将布料折叠成三角形捆扎,想象着打开后的几何图案。等待染色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穿插讲述扎染的历史文化,让孩子们了解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当解开捆扎的皮筋,看着布料上晕染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孩子们兴奋地举着作品互相展示,纯白的布料在他们手中绽放出绚丽色彩。

该图片为孩子们进行布片扎染。谢思燕 供图

该图片为展示扎染成果。谢思燕 供稿

该图片为陈美琪、叶倩诗为孩子们上舞蹈课。刘平慧 供图

该图片为师生齐跳《青春快出发》。刘平慧 供图

舞步飞扬,跃动青春活力

舞蹈课上,舞蹈学专业陈美琪、叶倩诗同学以动感十足的《青春快出发》为教学内容,带领孩子们用肢体语言释放活力。课程从热身运动开始,实践队成员设计了趣味十足的“关节探险”游戏,引导孩子们活动肩、肘、膝等关节。正式教学时,实践团同学们将舞蹈动作拆解为“摆臂冲刺”“跳跃击掌”“旋转亮相”等模块,配合口令“一二三四,向前冲;五六七八,转个圈”,让复杂动作变得简单易学。老师和队员们加入其中,起初动作不协调的孩子,在反复练习和同伴鼓励下逐渐跟上节奏。当音乐响起,孩子们整齐划一地完成整套舞蹈,自信的笑容和充满力量的舞步,展现出蓬勃的朝气与对未来的憧憬。

该图片为杨伟晴为孩子们上包扎急救课。谢思燕 供图

急救课堂,守护生命之光

医学院医学专业杨伟晴带来的包扎急救小课堂,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关乎生命安全的知识之门。课堂上,实践队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有趣的案例,向孩子们讲解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及应对方法。

该图为实践团成员展示包扎过程。谢思燕 供图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学习包扎技巧,实践队成员们拿出绷带、三角巾等急救用品,现场演示头部、手臂、腿部等不同部位受伤时的包扎方法。“同学们看,包扎头部的时候,我们要像戴帽子一样把三角巾放好,然后这样交叉……”实践队成员们一边讲解一边操作,将专业的包扎步骤转化为简单易懂的动作。

该图为孩子们主动尝试包扎环节。谢思燕 供图

在实践环节,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想要尝试。实践团成员们一对一指导,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动作。有的孩子在包扎手臂时,虽然手法略显生疏,但在志愿者的鼓励下,成功完成了包扎,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课堂最后,志愿者们还通过有奖问答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孩子们积极抢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该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实践团成员合照。刘平慧 供图

为期一整天的支教时光,实践团成员们用艺术点亮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用医学知识为孩子们的安全保驾护航,也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这场充满爱与温暖的支教活动,不仅为西村镇的孩子们打开了艺术之窗与安全之门,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美的种子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与临床医学院将继续以专业服务社会,让艺术的光芒与医学的关怀照亮更多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通讯员 刘平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