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何悦 汪华冰彬 刘文 张志杰 朱湘怡)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华东交通大学“火车头”人文学院社会实践队奔赴江西抚州资溪这片红土。队员们踏访红七旧址、对话知青岁月、在红色教育基地筑牢信仰根基。把斑驳历史现场化作沉浸式“行走思政课”,从历史深处感悟信仰力量,砥砺青春担当。
寻迹红七旧址,感悟红色传承。实践队步入高阜镇红七军团指挥部旧址,悬挂着“红七军团旧址”牌匾的展厅内,陈列着破旧的军服、简陋的草鞋、生锈的军刀等历史旧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队员们驻足凝视这些珍贵遗物,感受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精神,对资溪这片红色土地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体会。在讲解员动情讲述中,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1933年。一段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展现了革命先辈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丰碑。在讲解员带领下,实践队于观影厅观看了专题视频,详细了解红七军团在高阜镇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游击战的革命历程。队员们沉浸在这堂“思政大课”之中,为革命先辈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所打动。一名党员同志在笔记上写道:"'为有牺牲多壮志',在这里,我读懂了它的分量。"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从这些革命故事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寻迹铿锵誓言,铸就信仰丰碑。在庄严肃穆的旧址前,实践队举行了一场简短而庄重的仪式。实践队中的党员同志紧握右拳,面对鲜红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字字千钧,声声入耳。这不仅仅是一次仪式,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与初心叩问,激励着青年党员们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时刻铭记党员身份,自觉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寻迹知青岁月,聆听奋斗回响。走进知青博物馆,实践队成员们看到了馆内陈列着泛黄的日记本、磨秃的锄头、以及毛主席语录等老物件,它们承载着知青们在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讲解员提及,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多地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来到资溪,扎根资溪,他们充分发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征,在发展生产力、普及文化知识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本次探访让全体实践队员深刻感悟到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的崇高精神,作为高校实践团队,我们将赓续这份红色基因,以专业学识服务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为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新图景贡献青春力量。
寻迹时代印记,呐喊青春祝福。实践队全体成员在红色教育基地前整齐列队,满怀赤诚地录制了祝福视频。“青春筑梦三下乡,红心向党庆七一。在党的生日之际,致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愿党徽闪耀,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庞,汇聚成对党的深情告白。这青春的强音,是新时代青年学子对党的感恩之情和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心,用青春之声礼赞党的百年辉煌历程,共同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革命先辈的故事、铿锵的入党誓词、知青岁月的沉淀,再到对党生日的深情祝福,都在这次旅途凝结为沉甸甸的收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值此党的华诞,我们以青春誓言践行"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历史嘱托,将三下乡实践的深刻体悟化作砥砺前行的力量。这份来自革命老区的精神滋养,必将指引我们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