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镜头赋乡韵|湛江科技学院“湛海云播”实践团以影像激活营仔香米产业

2025-07-08 10:29 来源:中教网  赖馨婷   阅读 3.4千
164
分享

中教网7月8日讯(通讯员赖馨婷)

在雷州半岛西南角的营仔镇,海风与沃土孕育出的营仔香米,正随着一群青年的镜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近日,湛江科技学院"湛海云播"实践团深入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以专业影像为笔,以乡土情怀为墨,为这份"米中臻品"打造专属宣传矩阵,让藏于乡野的美味故事被更多人听见。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营仔香米年产能达300万斤,是全镇200余户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此次宣传活动或将助力其线上销量提升30%以上。

田野为幕:青春团队解码香米基因

北堤村的稻田里,印有"营仔香米"字样的包装袋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实践团成员踏着晨露深入田间,将广袤田园化作天然摄影棚。"我们要让每一粒米都说话。"团队队长手持微距镜头,对准饱满的谷粒,细腻的纹理与晶莹的光泽在取景器中渐次清晰。这些看似平凡的米粒,在镜头下显露出玉石般的质感,仿佛能让人提前感知到入口时的软糯香甜。

为呈现"从土地到舌尖"的完整叙事,团队成员创新采用"人-稻-包装"三位一体的拍摄手法。当捧着包装袋的双手与沉甸甸的稻穗同框,当"港城美农"的质朴设计与自然生长的谷粒形成呼应,画面便自然流淌出农耕文明的延续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营仔香米拍摄宣传照片(彭疏桐 摄)

躬身入局:青年化身乡土代言人

田间地头成了最生动的片场。实践团成员们褪去城市学生的青涩,挽起裤脚走进稻田,化身为营仔香米的"青春代言人"。有人张开手掌承接稻穗,让金黄谷粒从指缝滑落;有人站在起伏的稻浪中,让阳光为包装袋镀上金边;更有人蹲在田埂边,记录农户除草施肥的日常。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打破了农产品宣传的刻板印象。

图为实践团成员手捧营仔香米拍摄宣传照片(赖馨婷 摄)

"我们不仅是拍摄者,更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一位队员边擦汗边说。当镜头捕捉到老农皱纹里的笑容与年轻人眼中的憧憬交相辉映时,画面便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种植大户李姐看着镜头里的稻田,难掩期待:"希望更多人知道营仔香米,俺们这米煮粥不用放糖都甜,要是能卖到全国各地,村里年轻人就不用外出打工了。"这种代际对话的影像表达,让营仔香米的故事超越了单纯的农产品宣传,成为乡村振兴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

影像赋能:百千万工程中的青春实践

此次拍摄活动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重要实践。实践团依托专业优势,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他们不仅拍摄宣传照片,更深入调研香米种植历史、土壤特性和加工工艺,为后续的品牌推广积累了详实素材。

据了解,营仔镇独特的沙质土壤与海洋气候,造就了香米独有的风味物质。实践团通过影像语言,将这些地理标志转化为可视的画面符号:晨雾中的稻田、灌溉渠里的海水痕迹、加工车间的古法工艺……一系列组合影像构建起完整的品牌认知体系。这种沉浸式的宣传方式,让消费者得以透过屏幕,触摸到乡土的温度。据当地农户反馈:"去年通过类似的宣传,香米单价提高了1.2元/斤,带动村集体增收近15万元,今年有了专业团队助力,我们对销量很有信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拍摄的营仔香米宣传照片(雷静雯 摄)

夕阳西下时,队员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田埂上散落的拍摄设备与远处炊烟构成温暖的剪影,袋中香米的余温仿佛还留在掌心。这场跨越城乡的影像实践,不仅为营仔香米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档案,更在青年心中播下了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如实践团在总结中写道:"当镜头对准土地,收获的不仅是照片,更是对乡土中国的深刻理解。"

据悉,这批宣传照片将通过"湛海云播"平台广泛传播,助力营仔香米拓宽销售渠道。而对于参与实践的青年们而言,这段田间地头的经历,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的社会实践,成为他们青春记忆中最饱满的颗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