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8日讯(通讯员 郑玲玲)翻开“三下乡”的历史篇章,故事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那时,为了让城市与乡村的心跳更近,为了给广袤田野带去知识的甘霖、科技的火种和健康的守护,也为了给年轻的大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往真实中国大地的窗,一项名为“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的实践活动诞生。它像一粒充满生命力的种子,深深根植于一代代青年的成长沃土。如今,当我真正踏上这条“童心筑梦”之路,回望起点,才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份绵延至今的传统,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举措”——它是链接城乡的温暖纽带,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坚实臂膀,更是我们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触摸时代脉搏、收获无价成长的广阔天地。
图为实践团队的出征仪式
7月2日清晨八点,怀揣着期待与些许紧张,我们踏上了前往摩尼镇的路途。两小时车程抵达民宿,稍作休整,下午便迫不及待奔向学校。站在二年级的教室里,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一丝紧张悄然升起——我能当好“小老师”吗?自我介绍时,我们以水果命名,我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草莓老师”。
我们将34个小朋友分成三组,我与田垚、张世潇负责第一。起初面对孩子们扑面而来的热情,我还有些局促。好在保龄球、接力赛跑等游戏迅速拉近了距离,看着他们欢笑追逐,陌生感瞬间消融。最有趣的是科技小课堂:纸杯传声筒、磁铁悬浮回形针、水盆指南针……孩子们瞪大眼睛,举着自己的作品又蹦又跳,不停地问“为什么呀”。看着小老师在台上讲解原理,课本上的知识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变得如此生动。这一天,与其说是我们在教导孩子,不如说是他们用纯粹的快乐,教会了我何为最简单的幸福。
图为志愿者们带领小朋友进行“破冰”活动
次日晨光漫入教室,我抱着一叠宣传单站在角落,看着队员们自信地向九年级同学讲解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政策。台下同学们时而凝神记录,时而皱眉思索,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好奇与憧憬。我穿梭在课桌间分发资料,指尖触到纸张的温度,仿佛也传递着一份希望。宣讲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围拢提问:“申请助学贷款需要哪些材料?”“勤工助学岗位具体做什么?”我们耐心解答,看着他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有个女生小声说"原来上大学真的有办法",那一刻我豁然明了,即使扮演辅助角色,能为他们驱散一丝未来的迷茫,也意义非凡。走出教室,阳光正好,心里满是温暖与踏实。下午轮到我教孩子们制作香包和拓印团扇。起初的紧张,瞬间被他们期待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击溃。缝制香包时,几个孩子还细声:“草莓老师小心别扎到手!”暖意瞬间涌上心头。完成后,每个孩子都高举作品凑到我的眼前,非要听到夸奖才心满意足地离开,模样可爱极了!制作拓印团扇时,每一次拓印锤落下,都伴随他们的惊叹;当叶脉清晰地拓在扇面上,“哇”声一片。看着他们完成作品时绽放的笑容,所有的深夜备课、登台前的忐忑,都变得无比值得。
图为志愿者展示艾草香包的制作方法
7月4日清晨,刚走到教师门口,第一组的李佳瑶小朋友飞奔便飞奔而来,塞给我一张纸——上面竟画着我的肖像画,旁边稚拙地写着“草莓老师我爱你!”那一刻,幸福感充盈心间。随后,我们带领小朋友们进行了创意折叠画活动。简单的折叠与绘画,激发了孩子们惊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手舞动间,五彩花朵、形态各异的动物跃然纸上,每一幅作品都洋溢着童真和个性。看着他们因完成作品而露出的自豪笑容,我的心也被温暖填满。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共鸣。下午的活动更是将欢乐推向了高潮:我们教孩子们跳起欢快舞蹈,他们天真烂漫地随音乐舞动,活力四射;放声歌唱时,歌声里满了纯真和快乐。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享受了艺术之趣,也让我们“大朋友”重拾久违的童心。这一天,作为机械工程学院在新苗学校授课的最后一天,也是我人生中宝贵的一课。孩子们的依依不舍和丰硕成果,让我更加坚信: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跨越年龄和知识的界限,连接心灵,传递爱与快乐。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去分享、学习与成长。
图为小朋友们跟着志愿者学舞蹈
7月5日清晨9时,我们迎着朝阳,踏上了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陡峭的长征古道。山路崎岖,碎石遍布,大家相互搀扶、鼓励加油,呐喊声回荡山间。行至半山腰,一座刻满岁月痕迹的红军纪念碑巍然矗立。在碑前,团队中的共产党员带领着我们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铿锵誓言与山风交织,是新时代青年对革命先辈最深沉的致敬。历经跋涉终抵达山顶,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猎猎招展,与远山村落构成壮美画卷。路途中的艰险让我深切体会到红军长征的卓绝,而那山顶的红旗,正是革命精神永不褪色的象征。
图为志愿者们重温入党誓词
三下乡的最后一天,我们走访了老党员和留守儿童。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可爱乖巧的小女孩,面对陌生的我们毫不怯场,认真回答问题,还兴致勃勃地分享校园趣事,自称“小话痨”。还有一位党龄四十余年老党员奶奶,在入党前曾是村里的干事。她动情地讲述党员往事,临别时,更是语重心长地寄语我们年轻人:“希望你们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以后为国家、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图为志愿者们走访留守儿童
短短数日,从童真笑言到铮铮誓言,从课堂讲台到巍巍古道,从懵懂孩童到白发党员……“三下乡”的每一帧画面都深深烙印心间。孩子们用最纯净的快乐教会我幸福的真谛;前辈们以毕生的坚守为我们点亮信仰的灯塔。当汗水融入乡野,当知识播撒希望,我更加理解了“实践育人”的分量。这不仅是一次服务,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成长。我将铭记这份初心与感动,带着老党员奶奶的殷殷嘱托,将所见所学所感化作前行的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让奋斗的足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深深扎根,在传承与奉献中,接力书写属于我们这一时代人的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