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矢志报国、奋勇拼搏的“两弹一星”精神,2025年6月26日,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核’你同行,聚变青春队”踏上探寻精神源流的征程,有幸与曾在221厂奉献青春的任铁安老人深入交流,随后回访了张国顺老人。在二位老人娓娓道来的回忆里,那段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如画卷般在队员面前徐徐展开。
上午,采访团与任铁安老人展开了深度访谈。1963年,年仅6岁的任铁安随父亲奔赴221厂。谈及往昔,他直言“虽然当时的居住环境简陋,饮食较为匮乏,但老一辈们始终对他关怀备至。”毕业后,他进入221厂交通运输车间,经过长时间培训,他成为了一名运输员,主要负责运送物资并直接参与后续核实验运输任务。提及工作,任老先生着重强调“责任心”。他表示,在当时的高压环境下,大家齐心协力、直面困难、全力以赴也要确保任务圆满完成,“把压力化作奋进的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使命”。从进厂到撤厂,任老以他的责任心创造了零交通事故的记录。面对青年一代,任老满怀期许:“如今生活条件改善,新时代青年不能忘记前辈们的奋斗历程,大家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下午,采访团回访了张国顺老先生。本可五十岁退休前往合肥化工厂的他,毅然选择坚守岗位。“生活虽苦,精神富足让我舍不得退休”,张老笑着说道。 回忆从山东辗转到221厂的岁月,气候差异、生活艰苦都没能动摇他扎根“金银滩”为国防事业奉献的决心。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对国家取得重大突破感到无比激动。但由于当时严格的保密制度,张老表示并不知晓这项伟大事业与自己也有联系。在工作中,张老兢兢业业,凭借与各厂的紧密协作,几乎年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退休不褪色,钓鱼、看书让他的退休生活尤为充实,与此同时,和221厂并肩作战的老同事们时常保持联系、送去关心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任铁安和张国顺两位老人的讲述,让队员们深切体悟到“两弹一星”精神的厚重内涵。这份精神,是艰苦环境下的坚守与奉献,是工作里的高度负责,更是对国家的无限忠诚。正如任老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应代代相传!”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我们更应铭记历史,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让其成为新时代青年人前行的动力,激励当代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续写属于新时代的“两弹一星”青春华章。(撰稿:徐昭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