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幼教频道 > 幼教动态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双线并进,文化润心——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二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师幼共育”模式探索

2025-05-24 20:09 来源:中教网北京教育融媒    阅读 328
14
分享

北京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二幼儿园以“师幼共育”为核心,通过教职工文化素养提升与幼儿游戏化体验的“双线并进”策略,构建浸润式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本文从实施路径、实践案例、成效反思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总结。

一、双线并进:师幼共育的实施路径

(一)教职工培育线——以“文化赋能”夯实教育根基

1.进行文化内涵研修:如我园曾邀请金马派风筝传承人吕铁智先生为我园进行“竹骨纸翼承古今,师情匠意谱华章”风筝制作技艺的培训;特邀西城区第十五届政协委员,西城知联会的副会长,2022年北京榜样人物,文化学者张世骞老师为我园进行《星河承古韵•育龙弘新章》中国古天文、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龙”文化等内容的专题培训等。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传统文化认知。

2.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园组织老师们开展“螺钿扮靓巾帼风采 非遗传承中华精粹”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活动;组织老师及幼儿赴西城区广内街道报国寺参加沉浸式传统文化“八臂哪吒城”的互动戏剧的体验活动等。引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成立“传统文化教研组”,定期分享教学案例,录制示范课视频。通过“一课三研”(设计-实践-优化)打磨精品活动案例。建立园本传统文化课程包,包含教案、儿歌音频、手工模板,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转化:邀请专家给老师们讲授“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融合”的方法;开展“传统文化融入一日生活”教学研究;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相结合。如书法启蒙从“水墨拓印”游戏切入,武术教学转化为“森林小侠客”情景游戏等,这种游戏化学习让文化传承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主动探索的快乐旅程。

5.实践创新:支持教师研发特色课程案例,如“小小中药师”“戏曲脸谱创想”等。

(二)幼儿浸润线——以“游戏化体验”唤醒文化基因

1.采用“五感沉浸式”文化体验,打造文化磁场。

(1)视觉之味——传统艺术与符号

园所环境创设暗藏文化密码。楼道栏杆上的中国武术小人、楼道拐角处剪纸作品;摆放的青花瓷花瓶;每年根据生肖都会更换展示架上摆放的生肖玩偶等,这些无不渗透着传统文化气息。

在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我园各班老师对班级环境进行传统文化装饰。如春节贴窗花、端午画龙舟、中秋做灯笼。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色彩、图案的象征意义(如红色代表喜庆)。

打造“会说话”的文化墙,如建立节气观察墙,制作节气转盘,引导幼儿根据节气进行调整等,开设传统角色扮演区,如茶馆、药铺、中医馆等。

进行汉字启蒙:讲解常见简单汉字“日”“月”“山”等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引导幼儿通过绘画临摹,感知汉字的神奇。

提供国画,引导幼儿欣赏,并提供宣纸、毛笔等绘画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水墨画体验,感受“留白”“墨色变化”的意境。

效果:通过视觉刺激,培养幼儿对传统美学的感知。

(2)听觉之味——诗词与民乐

古诗吟唱:选择短小押韵的诗,如《悯农》《静夜思》等,配以手势舞或节奏乐器,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民间故事:给幼儿讲述《成语故事》,通过手偶表演《猴子捞月》《十二生肖》《嫦娥奔月》等故事,引导幼儿通过聆听,积累传统文化感知。

传统音乐:在入园时和进餐中,播放民乐名曲《高山流水》《茉莉花》,潜移默化形成文化记忆。

效果:通过韵律和语言,感受传统文化的节奏与情感。

(3)触觉之味——手工与体验

向幼儿提供可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用陶泥捏生肖、拓印年画、活字印刷、制作香包等。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传统文化。

节气农耕体验:开辟种植园,为幼儿提供触摸土壤与作物的机会。

传统服饰:提供汉元素服装,如交领上衣,试穿,感受材质与款式。并开展服装秀的活动。

效果:通过动手操作,深化文化记忆。

(4)味觉之味——传统饮食文化

节气食育:我园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会为幼儿制作相应的美食,如清明做青团、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冬至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等,引导幼儿了解食物背后的传统文化。让这些美食的记忆永远留在孩子们的舌尖上。

效果:将文化融入生活,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5)心之味——礼仪与情感

日常礼仪:如在每节武术课中,有固定礼仪环节,传递武术文化内涵。如在课前、课后行“抱拳礼”,要求动作规范,其中蕴含谦逊、尊重之意。引导幼儿学习武术中的其他礼仪,如师徒礼、器械礼。

节日情感:在重阳节为祖辈制作贺卡,在元宵节猜灯谜全家参与,体验全家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感受。

德育故事:通过《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讨论谦让与机智。

效果:潜移默化传递孝亲、仁爱等价值观。

多元活动,深化幼儿的体验学习。这种全感官参与的文化体验,让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记忆。当我们看见稚嫩的小手捏出活灵活现的生肖面塑,看见小朋友边做武术操,边用清脆童声吟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时,真切感受到文化基因正在新一代生命中悄然萌发。

2.通过幼儿园开展的大型活动,让幼儿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组织幼儿开展“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的春季开学典礼、“花开新时代 童筑中国梦”六一文艺演出、“一岁一礼·共赴秋实”之约——秋季开学典礼、“花好月圆‘幼’聚中秋”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欢乐亲子共游园,蛇年如意迎新篇”新年庆祝活动等,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并以我是中国人而骄傲。

3.开设武术特色课程:以传统武术文化为载体,融合礼仪培养、规则意识建立、意志品质锻炼等德育目标,结合游戏化教学、情境体验等策略,不断探索幼儿武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4.开展传统户外体育游戏:将“投壶”“踢毽子”和“跳皮筋”融入户外体育锻炼;在端午节时,引导幼儿参与“舞龙”及“划龙舟”的活动等。将文化的传承与幼儿发展目标相结合。

5.家园协同路径:我园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如邀请擅长传统技艺的家长参与“爷爷奶奶课堂”,教幼儿剪纸、讲老故事等。根据节日节气及教育目标,定期发布“文化发现者”亲子任务,引导家庭开展文化探索,如在家中寻找家中的青花瓷;发现老建筑物上的吉祥纹样;记录传统商铺的趣味招牌;亲子制作传统美食等活动。这种走出园所的文化实践,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传统即在身边”的文化自觉。使家庭成为文化传承的延伸课堂。

二、实践成效:文化传承的“双向生长” 

(一)教职工层面

教师撰写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案例集》,收集整理到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至今教师们参加传统文化论文评选活动多次,并多人获的不用奖项。教师文化敏感度显著提升,能主动关注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并能够用相机及时捕捉到。能够主动挖掘日常环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契机。

(二)幼儿层面

98%的幼儿能说出至少3个传统节日习俗,87%的幼儿能够主动参与文化区角活动,如拓印、染纸、剪纸、泥塑、表演等。在“端午节制作香包”活动中,幼儿学习了香包的制作方法,同时会自发用艾草知识向家长讲解驱蚊原理,体现文化理解与迁移能力。

(三)家园社会影响

家长满意度调查显示,92%的家庭认为“孩子更愿意参传统文化活动”。联合社区开展武术展演活动。如在重阳节,组织幼儿到敬老院,进行武术表演;在长椿里社区开展“邻里节”时,组织幼儿为社区居民进行武术表演。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文化的认同,激发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得到了社区居民对我园教育的认可。

三、反思与深化方向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作为教育者需警惕“形式化”倾向。避免过度追求活动展示,忽视幼儿深度体验。还要注重文化筛选的科学性。需进一步辨析传统文化中的时代性内容,避免简单复刻。

四、未来优化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学前教育也需技术赋能创新。如开发“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利用AR技术让幼儿“沉浸式”游览虚拟故宫、敦煌壁画,参与活字印刷互动等。开展跨园共建活动。联合其他园所成立“传统文化教育联盟”,共享课程资源与实践智慧。

五、结语

在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需兼顾教职工与幼儿的双向培养,既要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也要通过适宜的方式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师幼共育”模式跳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单一路径,通过教职工与幼儿的双向赋能,让文化传承既扎根于教师的文化自信,又绽放于幼儿的游戏生活。未来,我园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幼教的融合之道,让千年文脉在童心中生生不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