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邂逅紫砂,实践传承文化——东北农业大学“紫砂印象喀左行”实践团赴辽宁喀左开展紫砂文化活动纪实

2025-03-02 10:07 来源:中教网  王梦秋 宗津如   阅读 8.6千
432
分享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切实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深入了解喀左紫砂文化特色,“紫砂印象喀左行”社会实践团满怀热忱与期待,奔赴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展开实地采访和调研。

实践团成员合影

探访蒙韵密码,品味紫砂绮丽

2月6日,东北农业大学“紫砂印象喀左行”实践团前往本次实践活动的第一站,辽宁省喀左县东蒙博物馆,在这座被誉为“东蒙文化艺术园”的宝库内,实践团展开了本次实地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喀左县东蒙博物馆馆长、朝阳北陶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乌春雷先生。乌先生引领实践团成员走向展陈区,目光最终停留在一件造型别致的紫砂壶上。壶身上部镌刻着"纪念"二字,下部则镌刻着黑白双骏——鬃毛飞扬的蒙古马昂首踏云。由此壶,乌先生向同学们细细讲解了,清朝时期曾设立喀喇沁左翼旗(喀左前身),蒙古族土默特部与汉族毗邻而居,紫砂匠人们将草原的雄浑融入紫砂工艺当中,因此诞生了别具一格的喀左紫砂文化。

刻有黑白双骏的紫砂壶

跟随乌先生的脚步,同学们走近放置着各色紫砂壶的展示架,乌先生取下一只紫砂壶,将其小心搁置在一旁的桌案上,“紫砂并非死物,要体会他的精神,要顺着泥的呼吸走。”同学们聚集在桌案旁,手指轻轻摩挲过紫砂壶的壶身和壶柄,感受着器皿和指尖相触时的微妙震颤,如同被春风吹皱的春水,历史在器皿表面留下的点点浅痕,像是岁月的指纹,默默记录着时间的流转。

乌春雷先生对紫砂壶进行讲解

追溯紫砂往昔,聆听传承之声

喀左紫砂非遗文化馆,是本次实践的第二站。在此处,乌先生从东山嘴古人类遗址出土的裸体孕妇陶塑讲起,此陶塑因其具有的独特历史意义,被考古学家称为“红山女神”、“东方维纳斯”。乌先生告诉实践团成员:“这尊陶塑表面因为手工而形成的纹路,与后世的紫砂工艺中的些许技艺打造而成的肌理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同学们惊叹感慨之余,乌先生说起这一陶塑的外形设计是了解古代生殖崇拜的重要证据,同时也体现出紫砂文化中“天人合一”的造物哲学。

说回当下,乌先生向实践团同学们郑重介绍了当今的辽宁省紫砂技艺非遗传承人——艾雅芝老师。艾老师投身紫砂技艺领域多年,始终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和沉淀,最终在紫砂创作上取得了斐然的成果。同时,艾老师还心怀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为了向更多年轻人介绍紫砂文化,她还创办了喀左县北陶紫砂技术培训学校等,带领青年学员加入紫砂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当中去,为这门古老的技术注入了年轻的血液,使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新机。

乌春雷先生对紫砂历史和非遗传承人进行介绍

此次实践活动以喀左紫砂为文化支点,多角度地探寻喀左紫砂文化的前世今生。通过本次实地采访和调研,“紫砂印象喀左行”实践团收获颇丰,成员们不仅对喀左紫砂文化中具有的“内蒙韵味”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同时加强了对于发展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正如总书记所说:“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新时代青年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在积极地实践中了解历史和文化,以青年智慧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异彩增添助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