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2月27日讯(通讯员 刘煜祖) 2025年寒假期间,中国民航大学“从兰州战役中领悟攻坚精神”实践队踏上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他们深入兰州战役遗址、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现场以及民航科技攻关前沿领域,探寻攻坚精神的历史渊源与现代传承,用脚步丈量历史,用镜头记录发展,用文字传递精神。创新协作:多元融合,共筑梦想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中国民航大学“从兰州战役中领悟攻坚精神”实践队顺利组建。实践队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大一和大二学生组成。队员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了高效协作的模式。文献组负责整理资料,采拍组负责现场拍摄,媒体组负责宣传制作。这种跨学科的团队配置不仅丰富了实践视角,更在实践中培养了队员们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展现了中国民航大学学生的创新与活力。实践队的跨学科背景使得他们在面对复杂的调研任务时,能够从不同角度切入,深入挖掘红色精神与民航建设的契合点。这种多元化的协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实践效率,更让队员们在交流与合作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图为实践队全体人员
高效调研:线上线下,双轨并行
由于实践队队员分布在全国6省10地,且时值春运期间,实践队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式,兵分两路,同时展开。线上,队员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收集和远程访谈;线下,队员们深入兰州战役纪念馆、机场建设现场等地实地走访。这种灵活的调研方式不仅克服了地域限制,还提高了调研效率,确保了实践的顺利进行,体现了实践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实践队都在努力贴近人民、贴近实际,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信息与数据,这为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实践队能够更全面地收集资料,深入了解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应用。线上调研让队员们能够快速获取和整理大量文献资料,而线下走访则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现代建设的蓬勃生机。这种双线并行的调研模式,不仅节省了时间,更让实践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了丰富的调研成果。图为实践队线下组在兰州战役沈家岭战斗遗址实地调研
深度挖掘:攻坚克难,前进不止
解放战争时期,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中最关键、最激烈的一次决战,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为解放整个西北铺平了道路。实践队以兰州战役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攻坚精神的核心内涵,并将其与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以及民航科技攻关相结合。通过实地走访和专家访谈,实践队详细记录了攻坚精神在现代民航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不仅是甘肃民航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更是承载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使命。在实地调研中,实践队了解到建设者们面对湿陷性黄土、高海拔、强风沙等复杂环境,凭借攻坚克难的精神,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例如,采用强夯法、CFG桩复合地基等先进技术处理湿陷性黄土,利用三维模型预拼装和智慧提升技术完成复杂屋盖结构的施工;中复神鹰公司与东华大学联合攻关,历时7年,攻克了航空级碳纤维材料量产问题,使我国航空级碳纤维材料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这种深度挖掘不仅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民航建设注入了精神动力。实践队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兰州战役中的英勇无畏,还是机场建设中的坚韧不拔,亦或是民航科技攻关中的创新突破,攻坚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新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图为实践队队员刘煜祖参加兰州中川机场综合演练时拍摄照片
主题宣传:多维传播,生动呈现
红色资源作为无数革命先烈热血与奋斗的烙印,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挖掘,创新方式手段,结合时代发展运用好、传承好。实践队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红色文化和攻坚精神。他们用实践中拍摄或收集到的照片制作了明信片,向兰州当地部分中小学生发放,以此来宣传兰州战役、攻坚精神和中国民航大学;通过制作三集实践纪实视频《攻坚路上》和微信推送等方式,将实践活动的成果广泛传播,提升了社会对红色文化和民航建设的关注度。通过这些活动,实践队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兰州战役的伟大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界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实践队的宣传工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还通过新媒体平台,以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实践成果。图为实践队为兰州市雁宁路小学某班同学发放明信片
图为实践队为兰州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某班同学发放明信片
图为实践队制作的明信片
实践收获:成果丰硕,意义深远
如何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如何充分挖掘整合红色资源,拓展红色文化内涵,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实践队指导教师张雅博老师总结道:“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精神富矿。通过这次调研,我们看到了‘攻坚精神’在民航领域的生动实践,也为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实践队历时30天,探访了3处战斗遗址和1处战役纪念馆,与7位民航领域科研工作者和3位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工作者以及“野八旅”旅史馆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团队12人累计阅读文献209.42万字,音视频资料浏览量超600分钟,最终形成了8.94万字的实践报告。这些成果不仅为红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民航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实践队的调研成果得到了领域专家和学校老师的高度评价,为推动红色文化与民航事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为实践队撰写并装订成册的实践报告
素养提升:感动由衷,使命在肩
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曹胜利曾寄语2024级新生:“希望同学们传承红色基因,追逐蓝色梦想,铸就金色辉煌,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以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为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曹胜利书记的殷切希望,也鼓舞着同学们学思践悟。实践结束后,队员们感触颇深。“机场建设者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技术攻关的动力,这让我明白,新时代民航人不仅要懂专业,更需有精神信仰。”实践队员鞠京辰如是说。此次实践不仅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也是实践队员个人成长的重要契机。队员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在跨学科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实践活动也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攻坚精神的内涵,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队员张心怡则聚焦红色文化与民航文化的融合:“未来我将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加入红色案例,让同学们了解攻坚,号召同学们参与攻坚。”实践队员们的成长与收获,是此次实践的又一重要亮点。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经验,也收获了成长和感动,更深刻理解了思政课堂上所讲的“人民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同时也是历史成果的受益者。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和民航建设的艰辛,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红色精神、投身民航事业的决心。
图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
战略引领:规划先行,擘画蓝图
2025年民航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与行动路径。会议强调,民航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以战略思维为引领,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理念不仅为行业指明了方向,更为民航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升级和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会议提出,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民航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会议还强调了绿色民航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民航业需要加快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研发与应用,推动航空器的绿色低碳转型。在这样的理论指引下,实践队通过深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现场,见证了攻坚精神在新时代工程建设中的传承与发扬。实践队在实践活动中探寻和体会到了会议所倡导的绿色民航发展理念。在调研中,实践队了解到兰州中川国际机场通过智慧化改造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了机场的运行效率和旅客体验。例如,机场采用智能化系统实现航班停机位的预分配及实时调控,优化了航班保障流程,减少了碳排放。这种绿色发展理念正是会议所倡导的未来民航业发展方向,也是实践队在实践中所见证的民航建设的前沿探索。此外,会议强调的“以旅客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也在实践中有生动体现。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的“小红帮您”服务品牌,通过不断创新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流程,为旅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这种以服务品质提升为目标的实践,正是民航工作会议所倡导的“规划先行”的具体体现,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样本,树立了标杆。展望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攻坚精神为指引,推动红色资源与民航建设的深度融合。通过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弘扬攻坚精神,为民航业的科技创新、服务升级和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战略引领和规划先行的指引下,中国民航业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焕发出磅礴生机与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目标和“民航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更多力量。图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
重新出发:赓续血脉,挺膺向前
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历史,用镜头记录发展,用文字传递精神。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更深刻认识到攻坚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宋志勇提出:“民航人要自觉把爱国主义融入血脉、铸入灵魂,把爱国热情转化为保证飞行安全、提升服务品质、深化民航改革、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行动。”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实践队员们将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踔厉奋发,挺膺担当,为实现“民航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图为实践队员刘煜祖在兰州烈士陵园长久伫立,并向烈士纪念碑敬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