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风采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南师学子暑期社会实践: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接力传承者

2024-06-24 17:33 来源:中教网南京    阅读 4.6万
分享

中教网南京6月24日讯(通讯员 戎佳 张淑)为传承和弘扬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宝塔下的青年红”志愿宣讲队深入察哈尔路社区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开展了关于延安精神的专题调研访谈。

本次他们邀请到两位嘉宾,分别是南京延安精神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孙洪庆老先生和察哈尔路社区党委书记孙璐璐女士。孙洪庆老先生拥有60余年的党龄,长期致力于延安精神在基层的宣讲工作,至今已累计宣讲22年、118场,受众近8000人。而孙璐璐书记在多年社区治理与宣传实践的基础上,也形成了弘扬延安精神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通过与两位嘉宾的深入交流,宣讲团成员对延安精神在社区层面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未来团队开展宣传实践活动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图为宣讲团成员与孙洪庆老先生(左5)、孙璐璐书记(左6)合影。中教网通讯员 左泽蓉 供图

访谈开始前,延安精神志愿宣讲队的成员们共同参观了延安精神教育基地。从一楼至五楼,成员们以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方式,在图文并茂的展示中,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详尽了解了延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原生形态,深刻感悟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及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汲取了继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图为孙洪庆老先生向宣讲团成员介绍基地建设情况。中教网通讯员 戎佳 供图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们与孙老、孙书记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访谈之初,孙老向团队成员们阐述了他长期致力于弘扬延安精神的初心。他提到,正是2002年参与一次延安精神研讨交流会的经历,让他坚定了不懈追求的信念,“我自退休后就干这个事情”,一直持续至今。其后,团队成员们请孙老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社区基地的建设情况。察哈尔路社区作为全国首个创建延安精神红色文化教育阵地的社区,其发展历程充满挑战。面对办公用地有限、经费短缺以及外界对社区建立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的专业性产生质疑等问题,孙老与挹江门街道的负责同志们筚路蓝缕,用实际行动克服了种种困难,实现了从流动展板——小型展览室——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的逐步壮大。直到今天,社区基地仍在进一步拓展多元化展示途径,增设了主题宣讲队、合唱团、舞蹈团以及模特训练队等模块,以富有创意和实效性的方式,推动了延安精神的深入传承与弘扬。

图为宣讲团成员访谈孙洪庆老先生。中教网通讯员 戎佳 供图

随后,团队成员们向孙老了解和请教延安精神在基层传播的情况及优化策略。孙老表示,总体来看,延安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承与弘扬。在国家层面,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与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访问延安并强调“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在基层层面,各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则通过编印延安精神宣传册、报纸资料等方式,积极推广和普及延安精神。同时,孙老针针对延安精神的分众和地域传播现状,强调指出,“红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全国范围内都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红色教育”。在谈到学生教育时,孙老分享了一次在小学的特别宣讲经历,一位学生在听完宣讲后深受鼓舞,表示“一定要去延安看看”,孙老笑着说,“这正是我们社区宣讲团发挥力量的见证。”

接着,团队成员们请孙老在未来继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方面,分别向社会组织和个人提出建议与期望。在组织访民啊,孙老认为,应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更多弘扬延安精神的品牌成果。在个人方面,他强调,个人要加强自我学习,因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能真正讲好信仰”。同时,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宣讲员,孙老建议团队成员们在宣讲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其次要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在好的内容与形式的双向作用下,使延安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在访谈末尾,团队成员们邀请社区书记分享基地建设的经验以及对宣讲团建设的宝贵建议。她强调,第一,要深入基层实践,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实践中的感悟和体会融入宣讲工作中。例如,察哈尔社区将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相结合,积极倡导并鼓励群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核心要素——艰苦奋斗精神。第二,要加强校地共建,鼓励红旗宣讲团与察哈尔路社区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延安精神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图为宣讲团成员访谈孙璐璐书记。中教网通讯员 戎佳 供图

宝塔辉映不渝心,青年续写延安情。通过这次专题调研访谈,团队成员们不仅接触到了弘扬延安精神的一线宝贵材料,为日后实践提供了新颖的思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而且深切感受到了党员前辈们的赤诚之心和坚定信仰,这将激励大家在未来的奋进之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