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倡议与“双碳”目标的时代浪潮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蜀韵贸扬”实践队以青春之力深入成都新津,探寻新能源产业绿色创新的深层密码。8月1日至7日,这支由7名跨专业学子组成的团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政企访谈+基地调研+产教融合”多维路径,解码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完成了一场青春与时代的深度对话。
第一重密码:人才与绿能的“双螺旋共振”
实践队聚焦成都新津团区委的“成都超级实习生”计划,其“三阶孵化”模式——从认知实习到项目实战再到创新孵化,实现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青年人才在产业实践中快速成长,反哺“智造高地”与“幸福水城”建设。调研显示,这一模式正将青年创新转化为撬动绿色革命的核心动能,人才与绿能的“双螺旋共振”为新津注入蓬勃活力。
第二重密码:青年企业家的“传承与破局”
新津区新生代企业家商会呈现“三代会员”共生的独特生态:老一辈的经验积淀、中生代的稳健开拓与新生代的锐意创新,在党建引领下形成合力。商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以责任担当彰显企业价值。传承与破局的平衡,成为新津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推动传统优势与新兴突破交融共生。
第三重密码:企业创新的“绿色产业链”
走访四川众信通用电能等四家代表性企业后,实践队发现:众信通用电能的智能电网技术拓展海外市场,光伏企业以材料革新降本增效,储能公司凭借高效电池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四家企业以技术攻关为纽带,构建闭环绿色产业链,为“双碳”目标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企业创新实践表明,绿色技术已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利器。
第四重密码:校企协同的“育人新篇”
实践队与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展开深度联动,通过实验室观摩、技术研讨等互动,推动知识共享与学科交叉创新。双方在人才培养优化、产教融合路径上达成共识,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新通道。此次合作让“产教融合”从理念走向实践,助力科研成果向产业需求转化,埋下未来协同创新的种子。
第五重密码:农与能的“共生魔法”
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展现了智慧农业与新能源融合的惊人潜力:光伏大棚、智能灌溉、沼气发电等创新应用,通过多企业协作催生“农业+新能源”新业态。调研数据揭示,这种跨界融合释放了区域经济的“乘数效应”,农业与能源的共生不仅提升生产效率,更开辟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第六重密码:旧厂蝶变的“转型哲学”
西村大院的蜕变成为实践队观察的典型案例。曾经的工业旧厂房,在“新能源+文创+科技”的混业生态中重获新生。斑驳红砖墙内,新能源展厅、创意工坊与科技孵化器交织,传统工业基因与绿色技术碰撞出转型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旧空间生长新生命”的实践,为产业转型提供了生动注解。
七日扎根新津,实践队触摸到了新能源产业的创新脉搏,更感受到青年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他们以调研报告为答卷,从人才、企业、产业链、产教融合、农能共生、旧厂转型六个维度,解析新津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这场青春实践不仅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为区域发展贡献了青年智慧,展现了新时代学子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与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