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学子观点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我家人世间——南财学子笔下的共富小家

2024-05-22 19:55 来源:中教网南京教育融媒  唐月月   阅读 2.2万
46
分享

在安徽省阜阳市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家族,他们的故事,像无数中国家庭一样,默默无闻地扎根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从泥土的芬芳到城市的繁华,从乡村的宁静到都市的喧嚣,在时代的洪流中乘风破浪,不断前行。虽普通,却承载着他们几代人的希望与梦想,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今天,我们采访到了南京财经大学唐同学的一家,一起来见证她家的“人世间”。

图为唐同学的家乡。中教网通讯员 唐月月 摄

根植于泥土

唐家的故事要从唐爷爷那辈说起,那是关于汗水与收成的故事,是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故事。

唐爷爷小时候,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家里几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票、布票成了最珍贵的物件。他们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在计划经济的浪潮中求得一餐温饱。正如唐爷爷说的“那时候家里住的老屋,墙壁是用黄土垒的,屋顶是用木头搭的;吃的是野菜糊糊;穿的是破布烂衫……”生活实在清贫。唐爷爷是家中的长子,从他记事起,就跟随大人在田地里劳作。那片土地,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依靠,更是家族的希望和未来。唐同学向补充道她小时候最清晰的记忆就是爷爷奶奶拿起锄头、卷起裤脚下地干活的样子。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薄雾,他们的身影已在田间地头忙碌。傍晚,落日的余晖将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而他们依旧在土地上辛勤耕作。他们的生活,简单而重复,却蕴含着对生活最深沉的热爱和对家庭最质朴的责任感。唐爷爷、唐奶奶没读过书,也没什么手艺,唯有一双勤劳的手和一双奔波在各个田地的脚,用汗水养大了他们的三个孩子,为他们的小家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们这一代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眷恋之情,是深刻于骨髓、融入血脉的情感,是岁月和经历共同铸就的不解之缘。在唐爷爷眼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老天爷最公平的恩赐。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每一粒粮食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希望。唐奶奶对土地的感情同样深沉。在她眼里,土地不仅赋予了粮食,更赋予了生命。她总是小心翼翼地拾掇着每一片菜叶,精心地照料着每一寸土地。“土地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会回报你”唐奶奶朴素的话语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如今,时代变迁,生活改善,但他们对土地的眷恋依旧未变。当唐爸爸提出要把他们接到城里一起生活的时候,唐爷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于老一辈人来说,离开家乡,离开那片他们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的土地,是不可想象的。他们不愿意离开,因为他们的根在那里,他们的魂在那里。他们愿意一辈子守着那片土地,就像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一样。

他们的故事,是对土地最长情的告白,是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有着让人动容的坚韧与温情。

图为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城镇化建设。中教网通讯员 唐月月 摄

奔波于城市边缘

唐爸唐妈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沐浴下成长的一代,那是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只要你敢想、敢干,就能有一番作为。越来越多的村里人背上行囊外出务工,唐爸同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对读书没有兴趣,再加上家里的日子太苦了,他早早地就跟随村里的大部队进城打拼。17岁的唐爸,对大城市既向往又胆怯,这么小的孩子能干什么呢?他跟着一位老师傅学起了烹饪的手艺,想着以后能开一家小饭馆,养活自己。22岁的唐爸,开启了自己的第一份事业——开面馆,但是由于地段和客流量的原因,很快就关门了。初出茅庐的他并没有被挫折打败,而是一直在找机会另谋出路。

25岁的唐爸通过相亲与唐妈相识,只一眼定终身,没有过多的礼节和誓言,同年,他们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他们没有蜜月期,而是在结婚后不久就一起继续外出务工,为他们刚刚成立的小家奋斗着。这一阶段,他们在工厂做起了流水线工人,只求一个安稳,从低级员工到高级技师,他们吃着员工餐、住着工厂分配的员工宿舍,固然辛酸,但唐爸回忆起这段时光时神情却十分的甜蜜。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并没有享受多久的天伦之乐,就把刚断奶的孩子交由唐奶奶抚养。唐同学小时候对父母十分不解,为什么他们老是往外面跑?为什么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来?外面的世界真的有这么好吗?外面固然没有家里好,但那里有更多机会能让他们的小家变得更好。

唐爸不甘心只做一个工厂工人,他一直想做点小生意,于是在攒了几年家底后,他与唐妈在杭州某地开了一家废品收购站,回收加工旧衣服、旧棉被等。这次的运气不错,他们的生意持续了好多年,也赚了一些钱。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废品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唐爸的第二份生意再次半道崩殂。没有过多的踌躇,很快他们转战焦作,开启了第三份生意——水果商贩。他们在一家菜场租了一个摊位,虽然不是什么大生意,但日子还算有个盼头。那时候,唐同学和她的姐姐已经上小学,为了提高两个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受教育水平,唐爸决定把孩子带在身边。姐妹俩的到来,让这对夫妻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仅靠一个水果摊肯定不行,他们经过商议,将水果摊交给唐妈,唐爸则在其姨夫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当时的煤矿工人是个美差,工资很高但异常辛苦。唐妈回忆说:“下班回家时,他的脸上、手上都是黑黢黢的,要用肥皂搓好久才能清洗干净”。渐渐地,唐爸因高强度的作业落下了一身毛病。

舅舅在江苏溧阳的废品加工站生意兴隆的消息,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落在了唐爸干涸的心田。他那被生活磨砺得粗糙的双手,再次激动地颤抖起来,眼中重新燃起了年轻时的火花。于是他们一家人,带着简朴的行囊和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溧阳的路途。然而,命运却并不总是眷顾每一个努力的人。唐爸在溧阳的创业之路,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他投入了几乎所有的积蓄,那是夫妻俩多年辛勤劳作的成果,却如同石沉大海,再无回响。他们最终还是决定在溧阳安家,不再让孩子经历漂泊之苦。在溧阳的日子,夫妻俩换了好几份工作。他们在工厂做过装卸工,在建筑工地做过小工,在餐馆做过服务员……他们没有文化,只能做一些苦力活,挣得虽不是什么大钱,但他们总是竭尽全力,给姐妹俩最好的生活。

从杭州到焦作再到溧阳,唐爸、唐妈的故事充满大起大落和颠沛流离,是一段段流转于城市边缘的生计史,是一次次在陌生与熟悉间徘徊的家族迁徙,是无数在城市边缘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像无数的父母一样,他们的生活不曾站在光鲜亮丽的舞台中央,而是在城市的缝隙中,以坚韧的双手,默默编织着属于他们小家的共富梦想。

奋斗在新时代

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唐家的故事也翻开了新的一页,来到了唐家两姐妹的故事。他们这一代,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得以眺望更远的未来,追逐属于他们的梦想。

爷爷奶奶是农民,但从小到大,却从未要求姐妹俩下地干活,也不曾要求她们操持家务。“我们家月月将来是要做大学生的,不需要干这种粗活”,他们一辈子都守着那个小村庄,却希望俩姐妹走出去,走到大城市去。父母是普通的工人,但给予姐妹俩的一直都是最好的生活。他们没有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只是会偶尔唠叨几句“早知道小时候好好读书了,现在没文化真是寸步难行”。他们并不奢求姊妹俩出人头地,只是不想让孩子重复他们辛劳的人生,只是希望姐妹俩都有选择的权利。图为唐同学和奶奶的生活照。中教网通讯员 唐月月 摄

现在的孩子无疑是最幸福的一代,享受着新时代的馈赠,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不用为吃饭担惊受怕,更不必为生活焦头烂额。“我无法想象母亲口中他们小时候的生活——放学回家就是种地喂猪,一年中最盼望的日子是过年,一件衣服兄妹三人轮流穿……”小唐听到母亲口中描述的小时候的生活,满是惊愕。相比之下,他们的童年充满了无忧无虑的欢笑和探索知识的渴望。在这个义务教育普及的时代,孩子们得以早早步入学堂,远离世俗的喧嚣,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们可以在图书馆里尽情阅读,在体育场上挥洒汗水,在实验室里探索未知,在教室里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培养和支持,他们的个性和才华得到了认可和鼓励。但这一切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父母辛勤付出的基础之上。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他们用无私的爱,为孩子们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姐妹俩是家族的第一代大学生。她们看过更美的风景,见过更广阔的世界,接受过更深层的教育。当问到上大学之后的变化时,唐同学这样回答:“我渐渐感受到地区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或许别人的起点就是我们奋斗终身才能到达的终点。”这一切,让她的眼界超越了家乡的田野,延伸到了无限的可能。“我想我不仅仅只代表自己,更应该承担起整个家族的使命,就像我爷爷奶奶和父母那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唐家,如同中国无数个家庭的缩影,随时代的浪潮起伏。自经济困难时期的艰苦卓绝,到改革开放初期的砥砺奋进,再到新时代的全面小康,每一步都镌刻着时代的烙印;凝聚着家族成员的不懈努力与奋斗;记录着从食不果腹到基本小康的沧桑巨变,从简陋的泥瓦房到现代化的小洋楼,从四处奔波的生计到稳定安康的家园……爷爷奶奶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土地,父母亲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开疆拓土,而小唐这一代,则用知识和智慧为家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家族的共富梦想中,每一代人都是接力者,每一个故事都是时代的注脚。在人世间的大舞台上,亿万个中国家庭像唐家一样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陈晓红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