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乡村振兴与人才根基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资源供给、师资建设、课程适配、家校协同等多维度发力,既要破解现实困境,更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深耕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的核心困境
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的 “深耕” 首先需直面现存短板,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资源供给不均衡:硬件上,部分学校缺乏标准化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地及信息化设备(如多媒体、网络覆盖);软件上,课外读物、音体美器材、心理辅导资源严重不足。
(二)师资力量薄弱且不稳定:
1、专业教师缺口大:音体美、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 “一人多科”“一人多校” 现象普遍;
2、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山区生活条件艰苦、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年轻教师 “留不住、教不专”;
3、教师老龄化突出:部分学校中老年教师占比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教育理念不足。
(三)生源与家庭教育困境:
1、生源流失:随父母进城务工的 “流动儿童” 增多,山区学校生源严重萎缩,部分学校已经 “撤并” ;
2、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占比高,隔代监护多以 “吃饱穿暖” 为主,缺乏学习引导与心理关怀。
(四)课程与实际需求脱节:传统课程以应试为导向,未充分结合山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如非遗、农耕知识),难以激发学生乡土认同与学习兴趣。
二、深耕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的实践方向
针对上述困境,需从 “补短板、强特色、促可持续” 出发,聚焦以下重点:
1、 硬件提质:筑牢教育 “物质基础”
标准化建设:推动 “全面改薄” 工程向山区延伸,实现教室、宿舍、食堂达标,配齐多媒体、计算机及音体美器材;信息化覆盖:依托 “教育新基建”,打通山区学校网络 “最后一公里”,引入 “专递课堂”“双师课堂”,让山区学生共享城市优质师资(如通过直播学英语、美术)。
2、 师资强基:破解 “留教、教好” 难题
“引才” 与 “留才” 结合:
提高山区教师津贴(如生活补助、交通补贴),落实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政策;扩大 “特岗教师计划”“银龄讲学计划” 覆盖范围,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退休教师到山区任教。
“赋能” 与 “成长” 并重:
建立 “城乡教师结对帮扶” 机制,组织山区教师定期到城市名校跟岗学习;开展针对性培训(如信息化教学、心理辅导),提升教师 “全科教学” 与 “留守儿童关怀” 能力。
3、 课程创新:打造 “乡土特色课堂”
“国家课程 + 地方特色” 融合:开发校本课程,如结合山区自然景观开设 “生态观察课”,结合非遗文化(如剪纸、竹编)开设 “手工课”,结合农耕体验开设 “劳动实践课”,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培养乡土认同。
“五育并举” 落地:利用山区开阔空间开展体育活动(如登山、跳绳比赛),通过 “校园文化节” 展示民俗才艺,弥补音体美教育短板。
4、家校社协同:织密 “成长关爱网”
激活家庭教育:定期举办 “家长学校”,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向隔代监护人与外出家长传授学习辅导、心理沟通方法;
引入社会力量:联合公益组织开展图书捐赠、心理辅导、夏令营等活动,弥补学校资源不足;
建立 “留守儿童档案”:对留守儿童实行 “一人一档”,由班主任牵头定期家访、谈心,联动村两委关注其生活与心理状态。
三、深耕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的保障措施
政策保障:将山区小学教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乡村振兴考核指标,明确财政投入占比(如义务教育经费向山区倾斜),避免 “重城市、轻农村”。
监督评估:建立山区学校办学质量监测体系,重点考核师资稳定率、学生综合素质(而非仅看分数),确保 “深耕” 不流于形式。
社会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山区教师典型案例(如 “最美乡村教师”),营造 “关注山区教育、尊重乡村教师” 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人参与支持。
“深耕” 农村山区小学教育,本质上是让每一个山区孩子享有 “有质量、有温度、有特色” 的教育,不仅要解决 “有没有” 的问题,更要回答 “好不好” 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既立足当下补短板,更着眼长远育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 “教育动能”。(梓潼县马鸣小学郭全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