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甘露耘梦突击队学子赴清远连山用镜头赋能壮族婚俗新生

2025-09-19 13:34 来源:中教网  肖晴 陈春燕   阅读 1.8万
599
分享

随着非遗文化保护纵深推进,壮族婚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日益成为撬动连山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6月27日至7月1日,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甘露耘梦突击队赴清远连山永梅村、清远千年瑶寨开展暑期“三下乡”和“百千万工程”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当地“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团队依托永梅村这一岭南重要壮族聚居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风情,通过为期五天的实地走访,梳理了“岭南民族走廊”的文化价值。团队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模式,致力于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擘画具有岭南民族特色的文旅共富新蓝图。

▲图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甘露耘梦突击队大合照

2025年6月27日,团队抵达清远连山永梅村聚焦壮族婚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与挑战。在与永梅村委会干部交流中,团队了解到壮族婚俗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决定创新调研方式,通过沉浸式角色扮演,来完整体验壮族婚礼仪式,并运用现代短视频技术进行记录与创作,用数字化手段保存与传播濒危的非遗技艺。

成员身着特色壮族传统服饰,参与婚礼流程,切身感受其独特文化魅力。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深化了队员对壮族婚俗文化价值的理解,更强化了其守护与传承非遗的使命感。基于实地调研成果,团队积极对接当地非遗传承人、手工艺匠人,共同协作设计研发出3款以壮族婚俗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系列产品生动向大众展现了壮族婚俗文化的魅力,探索了非遗活态传承与市场转化的新路径,旨在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团队体验壮族婚礼

活动期间,团队还前往千年瑶寨进行文化交流。队员们观赏了瑶族“阿贵哥”和“莎腰妹”的风情歌舞表演,受邀换上壮瑶族特色的婚服,在舞台上体验了传统的婚礼仪式,并参与了热情洋溢的“栏门酒”欢迎仪式。这一互动过程,成为促进高校学子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图为队员们在千年瑶寨与“阿贵哥”和“莎腰妹”合影

团队完成当日非遗调研活动后,身着红色马甲踏上归途。山道转弯处,队员们偶遇一辆深陷泥坑的车辆。队员们迅速集结,齐心协力成功施救。这一突发事件,虽短暂延迟了行程,却生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当非遗保护的镜头对准历史纵深,三下乡的脚步也扎进了泥土的深度。

▲图为队员们合力救助受困车辆

带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脉络的探索欲望,团队来到清远市博物馆,通过观摩竹篾嫁妆、刺绣背带等实物展品及图文资料,队员们深入学习了从“对歌定情”到“迎亲”“拜堂”“回门”等传统婚俗环节,深化了对民族文化认同及其作为维系族群精神纽带作用的理解。队员们认识到,推动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是活化文化资源的关键。

▲图为队员们在清远市博物馆探寻壮族婚俗历史

在实地调研中,队员们对当地群众进行了访谈,尽管部分受访者对具体习俗了解有限,但普遍对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表现出浓厚兴趣和热切期盼,希望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能真正“活”在当下,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通过本次访谈,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当地群众的期盼与忧虑。这些心声,进一步坚定了团队以青年力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决心。团队运用现代短视频拍摄技术和网络平台记录壮族传统婚俗中的非遗技艺,正是响应“百千万工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实践。

▲图为队员对当地群众进行访谈

用镜头记录文化瑰宝,用创新探索活化之路,用行动诠释奉献精神。此次社会实践,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甘露耘梦突击队的足迹深入壮乡,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文化自信是根基,青年担当是火炬。只有深扎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与产业,才能让古老的民族山歌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



撰文 | 肖晴

图片 | 吴灿凯、揭雨盈

一审 | 廖桓

二审 | 洪吉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