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微山县作为典型县域地区,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课外辅导资源相对匮乏,许多初高中学生面临"技巧题无人教、学习方法缺指导"的困境,小学生科普启蒙机会有限,这些问题制约了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
为响应国家推动教育公平、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全国多所高校,发起"微湖清荷"社会实践项目。项目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成功开展四期,通过"高校+在地组织+社区"三方协同机制,为微山县学生提供系统性、分层次的教育帮扶,有效弥补了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
项目优势与特色:
持续时间长,经验丰富
项目至今已持续开展两年时间,完成四期实践活动,每期在当地持续服务30天以上,形成了稳定的服务模式和成熟的工作机制。这种长期持续的帮扶模式,确保了教育效果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志愿者队伍强大,多校协同
本期项目汇聚了青岛大学9名学子以及其他8所省重点及以上高校的志愿者,包括山东大学、新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学生。这种多校协同的模式,整合了各校优质教育资源,为项目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覆盖范围广,分层教学
项目创新性地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覆盖小初高全学段:为高中生提供学法指导和应试技巧训练;为初中生实施"雏鹰计划",注重学习规划和方法培养;为小学生开展"小鲤鱼课堂",通过科普实验激发探索兴趣。这种精准化的教学安排,确保了各学段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
创新特点与实施成效:
多校协同机制
项目突破单一高校限制,组建了跨地区、多层次的高校志愿者联盟。不同高校的背景差异为团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集聚和共享。
精细化分工管理
团队根据志愿者地域分布,分为文案组与教学组,建立队长-组长-组员三级管理机制,确保任务高效分发和执行。同时采用"志愿汇"平台与线下签到相结合的方式,规范记录服务时长。
特色课程体系
项目不仅提供学科辅导,还创新开设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人工智能启蒙等特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鲤鱼课堂"通过趣味实验激发科学兴趣,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传承发展机制
项目建立"老带新"传承机制,本期24名志愿者中多人已持续参与一年以上,为后续项目储备了骨干力量。通过系统化的志愿者培训和成长档案管理,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成效与社会影响
经过四期实践,"微湖清荷"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开展课程200余课时,服务学生超过400人次;学生学业成绩明显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显著增强;培养了近20名核心志愿者,获得了多次省级媒体报道;构建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教育帮扶模式,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实践样本。
项目得到了当地社区、家长和学生的高度认可以及微山县文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微山荷为贵公益服务中心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独创的"一课一档案"管理制度被社区列为志愿服务示范模板,展现了高校志愿服务与地方需求有效对接的成功范例。
未来展望
"微湖清荷"项目将继续深化服务内涵,拓展服务范围,计划向周边乡镇推广成功经验;开发线上"云课堂"平台,打造"线下+线上"全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志愿者培训体系,建立长效运作机制。项目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乡村,为促进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这份温暖的接力将继续在微山湖畔传承下去,让微湖“清荷"的芬芳飘洒得更加广泛,为更多的孩子带去知识和希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