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宣扬革命先烈的光荣故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星火寻迹”社会实践团队踏上了胶东这片英雄的土地,通过史料研读、实地寻访、沉浸体验与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寻觅并发扬天福山起义的伟大精神,让这份“不畏艰险、坚守初心”的赤诚,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传递,成为人们勇毅前行的底气与信仰。
天福山纪念馆实践
星火寻迹队前往威海市天福山革命遗址进行社会实践。
第一天,星火寻迹队成员集体前往天福山革命纪念馆开启寻访之旅。推开厚重的纪念馆大门。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团队成员们放轻脚步,依次进入展厅。在“天福山起义”主题展区前,队员们纷纷驻足。团队成员屏息凝神,逐行阅读展板上详实的历史文字介绍,仔细端详着墙上的历史图片和作战地图。随后,团队成员移步至陈列着革命文物的展柜前。玻璃展柜内,静静躺着磨损的步枪、生锈的大刀、泛黄的油印传单等物品。团队成员俯身贴近展柜,目光久久流连在这些饱经沧桑的物件上。这次参观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星火燎原”不仅是对起义规模由小到大发展的生动描述,更象征着信念的火种如何点燃了民众的觉醒,形成了不可阻挡的革命洪流,在胶东乃至山东的抗战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策源地和精神支柱作用。
第二天,为了更深刻地体悟前一天的精神洗礼,星火寻迹队成员们踏上了重走革命先辈足迹的征程。他们沿着纪念馆后方那条蜿蜒曲折、被当地人称为“星火燎原路”的山路行进。脚下是凹凸不平的石阶和泥土小径,两旁是茂密的树林。团队成员一步一个脚印,感受着当年革命者行军的艰辛与不易。行程的终点,是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团队成员神情肃穆,缓步走到烈士纪念碑前,向长眠于此的革命英烈们深深鞠躬、默哀致敬。站在烈士陵园,回望重走的革命道路,再结合纪念馆中的所见所闻,天福山精神的实质--胶东人民面对强敌压境时那种不畏强暴、敢于奋起反抗、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与坚韧品格在团队成员心中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和深刻。这次重走与祭拜,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将“天福山精神”深深镌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底。

图为小组成员观看遗址照片

图为小组成员在天福山革命纪念馆合照

图为小组成员重走长征路照片
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
天福山起义成功打响了胶东抗战的第一枪,其所体现的天福山精神推动着我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与天福山起义共同有着深厚爱国底色的甲午战争也发生在胶东半岛上。
为了加深对天福山精神的理解,第三天星火寻迹队的全体成员前往刘公岛的甲午战争纪念馆去探寻两者的异同点。团队成员们缓步穿行在这座承载着沉重历史的甲午战争纪念馆中。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肃穆的宁静,唯有脚步声在空旷的展厅里轻轻回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墙面上“国殇·1894-1895”那几个大字,将直接团队成员拉回了1894-1895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移步向前,玻璃展柜内静静陈列着岁月的痕迹,无言地诉说着那场悲壮的海上决战。团队成员指尖轻触冰凉的展柜玻璃,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冰冷。团队成员们不由得放慢了脚步,屏息凝视,每一件遗物都像一枚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震撼的涟漪。继续深入展区,泛黄的历史文献、模糊的黑白照片、详实的战场地图铺展开来。团队成员驻足在介绍平壤战役、威海卫保卫战的展板前,逐字阅读着那些英勇将士的名字和事迹。最后,团队成员在“甲午殇思”这四个大字前久久驻足,回望着整个参观历程。通过这次对展馆的参观,团队成员了解到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日的天福山精神不同的是,甲午战争的精神是封建统治阶级框架内的抵抗精神,但两者都蕴含着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奉献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图为小组成员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照片
小组成员的反思与学习
实践结束后,我们围坐在一起,结合几天的所见所所思,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天福山起义中革命先辈们坚定的信仰、无畏的担当和为民奉献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有小组成员提到:“重走长征路时,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而甲午战争的屈辱与天福山起义的奋起,更让我们意识到民族精神在危难中的磅礴力量。”我们一致认为,天福山精神不仅是胶东大地上的红色旗帜,更是一种跨越时代的精神召唤——它引领着每一个青年在新时代的行动。

图为小组成员在进行讨论
总结
此次天福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堂深刻的信仰之课。我们从纪念馆的展陈中触摸到革命的温度,在重走长征路的步履中体会到坚持的力量,通过甲午战争的沉痛对比更懂了天福山精神的可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将赓续红色血脉,将“忠诚坚定、不畏艰难、敢为人先、奉献为民”的天福山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以青春之力传承火种。(通讯员:周靖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