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9月10日讯(通讯员:韩伟 冯潇)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童声舞韵,推普筑梦”三支实践团分赴山西太原、临汾,贵州黔西南,四川绵阳等市县开展普通话普及、民族文化宣传和旅游推广活动。团队通过精准调研、趣味教学、非遗融合等创新模式开展普通话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文化新活力。
一、前期调研“精准把脉”推普教学
团队按照“调研--教学--反馈”的工作模式,针对地方发音短板设计专项调查问卷。在山西,团队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定制教学方案,课后二次测试显示78.4%的乡村孩子愿主动使用普通话。“问卷让我们发现孩子们最常混淆鼻音边音,课堂重点突破后,进步肉眼可见。”山西分队队长王博茹介绍。这一模式随后在贵州、四川复制推广,均收效显著。
二、普通话学习“接地气”又有吸引力
如何让普通话学习既有趣又接地气?团队给出创新答案:在太原、山西非遗“小花戏”的十种表情成为教学工具,孩子们通过模仿“喜、怒、哀、乐”学习对应词汇;在贵州兴义,“柳树扭扭”游戏结合方言特点,用肢体动作区分平翘舌音,绕口令接力赛更让活动现场笑声不断。在绵阳羌族自治县,成员们别出心裁地以舞中的“巴适”“安逸”等特色方言词汇为切入点,通过普通话对照教学展开语言互动。他们还设计了趣味十足的绕口令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标准普通话发音。
三、创新推普形式兼顾传承与推广
“我们既要推广普通话,更要守护好方言文化这个‘根’。”团队负责人帅正方表示。作为贵州学子,实践团在贵州开展活动时,尤为注重推普方式的创新,开发苗语、布依语与普通话对照手册,方便不同语言背景的群众学习;并成立了专项编创小组,将易错发音改编成民族风童谣,配以手势舞教学。让大家在舞蹈中感受语言与文化的融合之美。
四、助力乡村旅游从业者提升服务能力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践团还将推普工作与当地旅游发展需求相结合。在万峰林景区,团队发现不少旅游从业者因语言障碍影响服务质量,便随即开展“一对一”语言帮扶,针对常见发音问题进行专项指导。“现在能用普通话给游客讲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游客感兴趣,观看演出的人越来越多了!”景区一位芦笙演奏艺术家难掩喜悦。据统计,活动期间共为30余名旅游从业者提供了语言培训服务。
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推广普通话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普通话在乡村落地生根,更通过文化融合的创新方式,实现了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