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南京师范大学青年学子跨越1830公里重返支教学校看望学生

2025-09-08 19:45 来源:中教网  袁博文、刘雨倩   阅读 2.1万
703
分享

近日,“重走支教路,薪火永相传”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教育回访实践团队带着对学生的牵挂,重返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新圩第二中学、灵城第四中学两所支教学校,看望曾经的学生和共事的老师们。

别时情依依,山水再相逢。

实践团队通过系统化实地回访,依托走访调研、深度访谈等方式,着力搭建支教学生成长追踪机制,推动短期支教向长效帮扶转变。为深入了解支教学生一年来的成长变化,团队成员在灵山县第二中学、灵山县第三中学组织开展师生座谈会。座谈会上,学生们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遇到的挑战。团队成员耐心倾听,对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困惑给予针对性建议,积极推进教育帮扶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为学生写下暖心寄语。

重返支教地,再上一堂课。

为加深与支教学生的情感联结,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团队成员再次走上熟悉的讲台,为学生带来“特别回归课”。团队成员走进灵山县新圩第二中学、灵城第四中学的11个班级,为学生讲授“筑梦同行,对话未来”主题课程,与学生畅谈成长与梦想,让学生们瞥见一个更广阔、更自由、充满可能的未来舞台。

中考临近的日子里,实践团队积极投入考前指导,并通过开展多元活动为学生加油鼓劲,缓解备考压力,增强应考信心。地理课堂上,团队成员围绕地图识读等重点内容梳理答题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备考思路;心理班会中,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备考技巧,传授心态调整方法,鼓励学生们勇敢追梦。

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践团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用科技点亮乡村课堂。在新圩第二中学2309班、2316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AI学习助手”体验课。团队成员向学生现场演示AI工具在查漏补缺、高效记忆等方面的应用,并邀请学生动手体验,引导他们将技术融入日常学习。

图为团队成员在灵山县新圩第二中学开展特别回归课。

蝉鸣盛夏里,共话支教情。

回访期间,团队成员聚焦支教工作的延续与影响力的提升,与正在开展支教服务工作的南京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双方围坐畅谈,围绕支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学实践与团队协作等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在真诚的分享中传递信念、延续责任。“生逢其时,肩负重任。我将继续秉持‘厚生’精神,用行动践行青春誓言。”实践团队队长刘雨倩表示。

实践团队还结合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组织开展“AI+教育”主题交流活动,努力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贡献智慧方案。在灵城第四中学英语组教研会上,团队成员结合教学案例,展示智能语音评测系统、AI写作助手的使用方法,与当地教师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乡村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进行交流,深入探讨技术与课堂融合的更多可能。

图为团队成员与灵山县灵城第四中学英语组教师开展“AI+教育”课研交流会。

“实践团队通过重返课堂、师生座谈、励志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带来温暖与力量。这充分证明,爱与责任可以跨越时间和距离,志愿精神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灵山县灵城第四中学校长李伟光评价道。

千里赴约,山海情深。接下来,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教育回访实践团队将持续通过深度访谈、成长追踪、资源共享等方式,记录支教故事、分享育人经验、调研教育需求,着力构建“支教—回访—赋能”长效机制,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教育担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通讯员 袁博文 刘雨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