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从财贸学子到乡野实践者:我的暑期“三下乡”与青春成长答卷

2025-09-08 19:15 来源:中教网  胡芷晴 赖俊杰   阅读 4.5万
分享

当清远连南的晨雾漫过茶山,稻田间的鱼虾跃出水面,我总会想起在在学校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课堂上学过的一句话:“每一份资产的价值,都藏在它与土地、与人的联结里。”这个暑假,我带着课堂里的专业知识、团区委实习的实践经验,以及一年小学支教的温暖记忆,加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暑期三下乡团队,在“瑶乡稻鱼跃,茶山云雾香”项目中寻找青春与乡村的共鸣点,也为自己未来的升学、西部计划或大学生村官之路,写下了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一、从团区委实习到瑶乡田野:一份“资产清单”的视角转变

在加入三下乡团队前,我曾在增城区团区委度过一段充实的实习时光。那时的我,每天对着的是各类青年活动报表、志愿服务台账,工作核心是“梳理数据、优化流程”——比如统计一场返家乡实践活动的参与人数,或是整理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时长。那时我以为,“管理”就是把零散的信息归置整齐,“评估”就是用公式算出明确的数值。

直到走进连南瑶乡,我才发现自己对“资产评估与管理”的理解有多浅薄。我们项目的核心任务,是挖掘当地稻鱼共生系统、古树茶山这两类核心资源的价值,探索农旅融合的路径。初到村里,村干部给我们递来一份手写的“资源清单”:“稻田800亩,茶树300株,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茶12株,瑶绣手艺人5名……”看着这份简单的清单,我下意识地想拿出实习时常用的Excel表格,把这些数据按“数量”“年限”分类归档,却被团队指导老师拦住了:“这些不是冰冷的数字,是瑶乡人的生计,是活的资产。”

那天下午,我们跟着村民李阿婆下田。她踩着水靴走进稻田,弯腰拨开禾苗,几条手掌大的禾花鱼就从泥里钻了出来。“这稻子不用打农药,鱼的粪便就是肥料;鱼吃害虫,稻子给鱼遮阴,我们瑶家人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的。”李阿婆的话让我突然明白,稻鱼共生系统的价值,从来不是“800亩稻田+几斤鱼”的简单相加——它是生态循环的价值,是瑶乡农耕文化的价值,更是能让村民“一亩田赚两笔钱”的经济价值。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重新梳理“资产清单”:在“稻田”后面补充“生态循环模式,可开发‘稻田捉鱼’体验项目”;在“古树茶”旁边标注“瑶乡老人手工制茶技艺,可结合非遗文化设计研学课程”;甚至把“村口的老榕树”也加了进去——因为调研时发现,这里是村民日常聚集的地方,树荫下的石凳、树上的鸟窝,都是能让游客感受到“乡村温度”的隐性资产。

这段经历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专业的看法:原来资产评估不只是算数字,更是“读懂资源背后的故事”;管理也不只是流程优化,而是“让每一份资源都能服务于人”。这种视角的转变,或许比任何课堂知识都更珍贵——毕竟未来如果我选择大学生村官这条路,要面对的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村民家门口的稻田、茶山,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二、支教记忆照进农旅实践:用“孩子的眼睛”发现乡村之美

在返家乡的日子里,有一件小事让我格外触动,也让我想起了一年前的小学支教经历。

那时我在粤北一所偏远小学支教,教四五年级的数学。有个叫小宇的孩子,上课总爱走神,直到有一次我带他们去校院实践基地观察植物,他突然变得格外活跃:“老师,这是野栗子树,我爷爷说以前没粮食的时候,就靠这个充饥”“这丛草叫‘止血草’,我奶奶崴脚了就用它敷”。那天小宇讲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也让我明白:乡村的孩子,天生就带着与土地的联结;而乡村的美,往往藏在这些“孩子视角”的细节里。

在连南调研时,我们遇到了一群在广场玩耍的瑶族小朋友。他们不像我们拿着笔记本记录茶树的树龄、高度,而是拉着我们跑向茶山深处:“姐姐,这里有会唱歌的虫子”“那棵最高的茶树下面,有我们藏的‘宝贝’(野果)”。跟着他们,我们发现了几处被忽略的景观:一条从茶山流下来的小溪,水质清澈,溪边的石头上还留着瑶绣图案的刻痕;一片开满野花的空地,正好能俯瞰整个稻鱼田,是天然的“观景台”。

这些发现,成了我们农旅方案的“点睛之笔”。我们在方案里加入了“瑶乡儿童向导”的环节——让村里的孩子带着游客认识稻田里的鱼虾、茶山上的植物,既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家长可作为辅助向导),又能让游客感受到最纯真的乡村氛围。方案提交给村委会时,村支书笑着说:“你们这群大学生,比我们还懂村里的‘宝贝’在哪。”

其实我知道,这份“懂”,来自一年支教的积累。支教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和孩子沟通”,更是“如何倾听乡村的声音”。未来如果我选择西部计划,去更偏远的地区服务,或许会遇到语言不通、环境陌生的问题,但只要记得“蹲下来,像孩子一样看世界”,就能找到和当地群众的共鸣点——毕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的热爱,是不分地域、不分年龄的。

三、财贸专业赋能乡村:一份“农旅融合可行性报告”的诞生

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三下乡项目中,我最核心的任务是撰写《连南瑶乡稻鱼茶资源农旅融合可行性报告》。这份报告,成了我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乡村服务能力的“试金石”。

一开始,我想按照课本里的“资产价值评估模型”来写:先计算稻田、茶山的经济价值(如稻谷产量、茶叶销售额),再估算开发农旅项目的成本(如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费用),最后得出“投资回报率”。但在和村民交流后,我发现这个模型太“理想化”了——村民最关心的不是“回报率”,而是“会不会影响现有的生活”“能不能赚到稳定的钱”。

于是,我调整了报告的框架,加入了“村民接受度调研”和“风险防控方案”两个部分。为了做好调研,我和团队成员挨家挨户走访,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农旅项目:“就是让城里的人来咱们这里体验种田、采茶,你们可以卖自己种的稻谷、炒的茶叶,还能开农家乐。”遇到担心“游客多了会破坏稻田”的村民,我就用专业知识解释:“我们会划定专门的体验区域,每亩稻田的游客数量控制在5人以内,不会影响水稻生长,而且游客的门票收入,村里会按比例分给大家。”

在计算“茶叶资产价值”时,我还用到了课堂上学的“无形资产评估”知识。村里的古树茶,除了茶叶本身的价值,还有“古树”“手工制茶技艺”这两项无形资产。我查阅了广东省非遗项目的相关数据,参考了同类地区古树茶的研学定价,最终建议将“古树茶采摘体验+手工制茶教学”打包成研学产品,定价88元/人,既保证了村民的收益,又符合市场接受度。

这份报告最终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委会的认可,其中“稻鱼共生体验区划分”“古树茶无形资产定价”等建议,还被纳入了连南瑶乡的乡村振兴规划。看着自己的专业知识能真正帮到村民,我更加坚定了未来的方向:如果选择升学,我会报考农业经济管理相关专业,深入研究乡村资源的价值转化;如果选择大学生村官,我可以用资产评估的技能,帮村里梳理资源、制定发展方案;就算是参加西部计划,这份写报告、做调研的经验,也能让我更快地融入当地工作。

四、从“优秀个人”到“追光者”:青春路上的三个“未完成答案”

这个暑假,除了三下乡的经历,我还获得了增城区暑期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的称号。站在领奖台上,我没有太多的成就感,反而想起了三个“未完成的答案”——这些答案,或许要等我未来走上升学、西部计划或大学生村官的道路后,才能慢慢填写。

第一个答案,关于“如何让乡村资源‘活’得更久”。在连南时,我们帮村里设计了农旅品牌,但品牌的长期运营、产品的持续创新,还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如果我成为大学生村官,该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是搭建“高校+乡村”的合作平台,还是制定更有吸引力的返乡创业政策?

第二个答案,关于“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调研时,有村民担心农旅项目会破坏稻鱼共生的生态环境。虽然我们在方案里加入了防控措施,但未来如果游客增多,该如何动态调整?或许我需要学习更多生态保护的知识,让“绿色经济”真正做到“绿色”。

第三个答案,关于“如何用‘青年力量’连接乡村与外界”。在团区委实习时,我接触过很多有意愿参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时,我见过乡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渴望。如果我参加西部计划,该如何搭建这样的“连接桥梁”?是组织大学生支教团,还是帮村里开通“乡村直播”,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美?

这三个“未完成答案”,就像三盏灯,照亮了我未来的道路。我知道,无论是升学、西部计划还是大学生村官,都不会是一条轻松的路——可能会遇到语言不通的困难,可能会面对村民不理解的质疑,可能会为了一份方案熬夜修改无数次。但每当想起连南的晨雾、稻田里的鱼虾、孩子们的笑脸,想起自己在团区委实习时学到的“责任”、支教时感受到的“温暖”、三下乡时收获的“成长”,就觉得这些困难都不算什么。

作为高职的学生,作为一名未来想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青年,我始终记得一句话:“青春的价值,不在于站在何处,而在于走向何方。”从增江街的返家乡实践,到连南瑶乡的三下乡;从团区委的实习,到小学的支教,每一段经历都在告诉我:乡村不是遥远的“远方”,而是充满机遇的“战场”;青春不是用来挥霍的,而是用来奋斗的。

未来,无论我选择哪条道路,都会带着这份“乡野记忆”,带着资产评估与管理的专业素养,带着对乡村的热爱,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我知道,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微光”;而无数青年的“微光”汇聚起来,就能照亮乡村的未来。

 作者:胡芷晴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