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9月3日讯(通讯员 张杰 褚佳焌 张紫轩 兰静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工程与汽车学院“青春双拥行”调研实践团以脚步丈量初心,以对话触摸历史,以实践解码担当,串联起三场深度实践与一场精神宣讲。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青年学子们不仅读懂了“双拥”二字的千钧分量,更以“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为新时代高校红色教育写下了生动注脚。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在代际对话中流动、在基层实践中生长、在青春担当里绽放的“活态传承”。
一、触摸历史的精神坐标:从勋章与史料中读懂“初心密码”

▲图为实践团成员拜访陈章老人合影 唐保华供图 历史的厚重,往往藏在最具体的细节里。当实践团成员围坐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陈章老人身旁,陪他一同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听他摩挲着衣角讲述那段“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战斗岁月时,当在宁波城市展览馆凝视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一幕幕战斗场景时,他们深刻体会到,这两个相隔数十年的历史片段,共同指向了同一个精神内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忠诚担当、生死与共”的革命信仰。陈老珍藏的那枚一等功勋章,是战火淬炼的精神信物。“如今军队强大,我们的牺牲都值了”,老人朴实话语里藏着的,是几代中国军人对强军梦的接力守望。这种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让青年学子突然懂得:历史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英雄们用生命写就的“初心说明书”,每一枚勋章、每一件文物,都是解码民族精神的“活字典”。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抗战胜利80周年档案展” 郭佳妮供图
展馆内的史料则构建了另一种历史对话方式。泛黄的抗战文献记录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争,一名成员在参观后感慨:“原来我们每天走过的街道,曾有先辈用血肉之躯守护”。这种脚下土地的历史感,让抽象的爱国基因变得可触可感——历史从“远方的故事”变成了“身边的记忆”,青年与这片土地的精神联结,在与史料的对话中悄然深化。
二、解码基层的实践密码:在双拥创新中探寻“青春坐标”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国骅老兵驿站陆站长展开访谈 褚佳焌供图 如果说与历史的对话让青年找到了精神源头,那么走进基层双拥实践现场,则让他们看到了“精神如何落地”的生动答案。宁波国骅集团老兵驿站的“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模式,恰似一本“双拥实践指南”,为青年打开了如何用行动传承精神的思考空间。在这里,“双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到“为老兵对接技能培训”“帮独居老人办理生活保障”的温暖行动。在陆站长分享的案例里,有退役军人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企业技术骨干的转型故事,有老兵把分享会讲成思政课的教育创新。这些细节让实践团成员意识到:新时代的双拥工作,早已从“慰问送暖”升级为“赋能共生”——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托底,也需要企业的资源支持,更需要我们青年的创意参与。
三、书写青春的担当答卷:从精神传承到行动自觉的“知行合一”
▲图为实践团队长褚佳焌在国骅老兵驿站对实践团成员及驿站工作人员开展宣讲活动 钱奕帆供图
当实践团成员站在宣讲台上,将老兵的勋章故事、展馆的抗战记忆、驿站的双拥实践转化为“以史为鉴明志,砥砺青春奋进”的生动讲述时,一场更深层的蜕变正在发生——红色精神不再是“听过的故事”,而成为了“要做的答卷”。成员们深知先辈们“钢少气多”的胜利,靠的是“信念如钢”,而新时代青年“气多钢也多”的担当,则需要本领过硬。从致敬英雄到成为英雄,从铭记历史到创造历史,中间隔着的,正是“立足专业、着眼当下”的脚踏实地。
当青年将历史精神内化为价值追求,将双拥内涵转化为行为习惯,红色基因便真正融入了青春血脉,成为驱动他们前行的精神引擎。当每一份专业所长都与家国需求同频共振,每一次青春奋斗都与民族复兴同向同行,红色育人便真正实现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初心使命。这,正是“青春铸魂双拥路”最生动的注脚,也是新时代青年写给历史的“青春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