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兰大学子在基层探寻民生幸福密码

2025-09-02 19:40 来源:中教网  张舒欣   阅读 3.9万
分享

中教网9月2日讯(通讯员 张舒欣、周苏豫)“以前在老家,出门靠步行,看病得翻山越岭;现在住上新房子,出门有水泥路,看病开车一小时就能到新区大医院,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为深度洞察易地扶贫模式的实践成效,探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8 月 17日至 21 日,兰州大学暑期实践团西北瞭望队走进兰州新区西岔镇,深入新康村、新苑村、新盛家园,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民生变迁,在与居民的促膝长谈、对产业的实地探访中,记录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探寻乡村振兴与民生改善的生动实践。

 图为新康村暑期“三下乡”活动。关筱雅 供图 搬迁群众的 “幸福账单”触手可及

“大伯,您搬来这儿多久了?平时生活方便不?” 实践团成员刚走进新盛家园,就被热情的居民李大伯迎进家中。客厅里干净整洁的家具、阳台上晾晒的新鲜蔬菜、墙角摆放的健身器材,处处透着生活的暖意。“搬来快三年啦!” 李大伯笑着递上茶水,打开了话匣子,“以前在老家下大雨发泥石流,住的都不安心,现在这房子又宽敞又暖和。最满意的就是交通,门口就有公交站,去镇上买东西、去新区办事都方便。上次我老伴儿感冒,开车去新区大医院,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到!”

这样的 “幸福变化”,实践团在走访中听了一遍又一遍。在新康村居住区,成员们沿着平整的柏油路穿行,道路两侧的路灯排列整齐,休闲广场上老人们带着孩子玩耍,社区服务微信群实时转发着附近的招聘信息。“我们每天都会在社区群里转发周边企业的招聘信息,尤其是甘肃省农投集团的岗位,会优先推荐给搬迁群众。” 新康村村干部向实践团介绍,“农投集团离这儿近,不少村民现在在那儿上班,上下班有大巴车接送,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既能照顾家,又能有稳定收入。”

为了更全面了解搬迁群众的融入情况,实践团还与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展开深度访谈。在新苑村,刚上初中的小姑娘兴奋地说:“学校离家里不远,上下学可以和同学结伴回家,老师也特别好!”而谈及社区治理,退休工人张阿姨连连称赞:“村里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大家互相帮忙、互相照应,就像一家人一样。有啥问题找居委会,工作人员都特别热心,很快就能帮忙解决。”

三天时间里,实践团成员们带着笔记本穿梭在各个社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配套,从居住环境改善到生产生活变化,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记录。“以前只在新闻里了解‘易地搬迁’,这次实地走访,才真正看到易地扶贫政策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实践团成员、兰州大学 2024 级放射化学专业余梓玄说,“居民们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民生工作最好的肯定。”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合影。关筱雅 供图

国企赋能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大家看这边,这是我们的圣女果种植大棚,现在正是挂果期,再过半个月就能采摘上市了。”8 月 20 日,实践团来到兰州新区西岔镇现代农业双创基地,秦东生态农场的负责人指着大棚里挂满枝头的果实,向成员们介绍基地的产业布局。

作为甘肃省农投集团旗下的农业产业项目,秦东生态农场自落地西岔镇以来,就深度融入异地扶贫与乡村振兴大局,凭借资质认证、商标注册等企业优势,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 “国企动能”。“我们先后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还注册了‘甘小贻’商标,从种植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负责人拿起一盒 “甘小贻” 圣女果介绍,“以前当地农户零散种植,产量低、销路窄;现在我们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还能卖出更好的价格。”

在基地的种植区,44 座温室大棚如同 44 个 “生长摇篮”,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有机果蔬。圣女果的绯红透着清甜,玉女瓜的翠绿带着脆嫩,羊角蜜的嫩黄裹着果香,还有手指葡萄、草莓等特色品种,在满足本地居民 “菜篮子” 需求的同时,更瞄准高端市场,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商超专柜,销往兰州市区等周边城市。

种植区附近是由当地村落老房改造的农家乐。当地政府旧屋子新用,增加现代化的娱乐设施,并融合西岔镇搬迁户的特色文化,在农场举办起了锅庄舞会,吸引附近游客纷至沓来。每周一场的篝火晚会,让这里成为了欢乐的海洋。熊熊篝火照亮夜空,激昂音乐萦绕耳畔,仿佛将天地间的热情都汇聚于此。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零散种植到产业化发展,国企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更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资源。” 实践团成员、兰州大学 2024 级管理学院马梅岚感慨道,“这不仅能让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还能带动当地农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

图为秦东生态农场工作人员向实践团介绍农场特色农产品。关筱雅 供图

 在基层调研中书写青春担当

四天的实践调研,从社区的街头巷尾到农场的温室大棚,从居民的家常话到企业的产业账,兰州大学实践团的成员们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受,在基层一线收获了书本之外的成长与感悟。

“刚开始走访时,我还担心和居民沟通不顺畅,没想到大家都特别热情,主动和我们分享生活的变化。” 实践团成员李萌说,“有位阿姨拉着我的手说‘现在的政策好,你们年轻人也要多来基层看看’,这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只待在校园里,更要走进基层、了解社会,用所学知识为群众办实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新康村村民交谈。周苏豫 供图

在整理调研资料时,成员们将收集到的信息分类梳理:基础设施方面,三个社区均实现道路硬化、路灯全覆盖,休闲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等配套设施齐全;公共服务方面,教育、医疗、就业等保障措施到位,搬迁群众子女入学率达 100%,基本医疗需求可在半小时内得到满足;产业发展方面,现代农业双创基地带动就业效果显著,为搬迁群众稳定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数据和故事,都是基层发展的生动注脚,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践团成员关筱雅说。

据悉,兰州大学暑期实践团将以此次西岔镇调研为基础,整理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针对调研中发现的 “公交班车次数较少”“农业产业品牌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为西岔镇进一步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参考。通过这次经历,厚植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未来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青春价值。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