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1 日至 27 日,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深入凤凰县禾库镇,开展 “乡村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活动。本次调研旨在挖掘非遗文化资源,探索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与实践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力,让古老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湘西州凤凰县禾库镇红安社区,是由禾库镇易地搬迁安置区单独成立的新社区。地势海拔在650至830米之间,占地面积599亩,住房756栋,共搬迁932户4784人,迁出地涉及4个乡镇48个深度贫困村。社区曾荣获全国“十三五”最美易地搬迁安置区、“平安建设”优秀社区、“民族团结”先进社区等称号。调研发现,非遗在社区重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苗鼓、苗歌、苗绣等非遗项目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强居民凝聚力,这些反馈彰显非遗在促进社区治理、增强文化认同、激发经济潜能方面的多元价值。
图为凤凰县禾库镇红安社区导览图与鸟瞰图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入户访谈
在红安社区,团队深入调研了苗鼓、苗歌、唢呐等多项非遗技艺。苗鼓表演中,鼓点节奏紧凑有力,与舞者身体律动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 “乐舞” 统一艺术表现形式。团队成员现场学习苗鼓打法,对舞蹈动作进行画图记录,剖析其舞蹈本体特征,发现其基本步伐如踩踏步、辗转步、跳跃动作等,与鼓点节拍精准对应,展现出苗族舞蹈的韵律美感。苗歌演唱则旋律优美、音调高亢嘹亮,苗歌州级传承人石金平老师阐述新苗歌创作的平仄韵律要求,成员们尝试跟唱,亲身体验苗歌演唱的气息运用与发声技巧,感受其作为口头传承艺术的独特魅力。唢呐表演方面,苗唢呐县级传承人龙绍恩老师展示八门唢呐的吹奏技法及公母合奏形式,现场教学换气技术,团队成员在学习中体会到唢呐演奏对呼吸控制与口腔力度的高超要求。
图为红安社区苗鼓队龙朋芝、鼓面孙龙凤、吴青春教授团队成员《迎宾鼓》
图为石金平展示夬占腔并教授团队成员
图为成员龙凤英记录的《夬占腔》曲谱
图为龙绍恩与本人所制唢呐
团队还走访德榜村与扪岱村,探寻传统村落的非遗宝藏。在德榜村 “吉虎银饰” 工作室,国家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非遗传承人龙先虎老师演示苗族银饰制作流程,从熔银到洗银,工序环环相扣。其制作的关键环节,如锻打时精准的锤击力度,掐花时双手的默契配合,展现出精湛技艺与艺术造诣。团队成员试穿苗族新娘银饰盛装,感受银饰重量与精美图案背后的文化寓意。扪岱村的传统古村落中,石头砌成的房屋、传统酿酒作坊与古代碾粉工具,见证苗族先民的生活智慧。团队记录民居砌石技艺与传统工具使用方式,思考如何将非遗元素融入作品创作实践及乡村振兴,为古村落注入持续生命力。
图为龙先虎为团队成员介绍传统拉丝工具与手工锻打环节
图为团队成员试穿苗族银饰盛装
在柳薄村,团队拜访苗族巴代文化县级传承人石秀全师傅与苗唢呐县级传承人石胜忠师傅。石秀全师傅详细阐述巴代在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多重功能与仪式场景,演示巴代仪式的部分流程,展示声韵、动作与器乐之间的整体性协调。石胜忠老师则展示竹唢呐制作过程,从选材到调音,体现音乐本体知识与制作工艺的融合。团队成员通过对巴代与苗唢呐两项非遗的深度调研,挖掘并记录传统技艺谱系,深刻理解其在苗族文化传承中的 “口传心授” 特质。
图为巴代雄石秀全为团队成员介绍与展示
图为石胜忠在制作传统苗族竹唢呐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调研团队通过此次田野调查发现,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超越文化本身的功能。它既能缓解易地搬迁居民身份转型期的心理不适,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又能为产业振兴提供文化资源与创新路径。团队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创作相关艺术作品和研究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实施路径与赋能机制提供实践依据与理论参考。
通讯员:雷培、刘琨琦、黄娜、龙凤英
图片:张小双、张昊哲、周玉、赵雅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