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担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的时代使命,近日,“青耕稻虾田,乡镇新画卷”--安徽农业大学赴“稻虾轮作”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望江县杨湾镇,围绕当地特色“稻虾轮作”模式开展为期五天的调研活动,通过与村干部座谈、走访农户、参观企业、参与乡村活动等形式,深入探寻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密码,推动城乡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促进青年成长。
(图为实践团在杨湾镇杨湾村总支委员会前的合影 陈慧玲供图)
创新引领·致富新路
为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求,实践团于8月5日抵达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杨湾镇余埠村村民委员会,正式开启了深入基层、感知乡情的暑期实践之旅。团队成员与余埠村村委会主任刘鹏飞进行了专访。此次访谈聚焦该村特色产业“稻虾轮作”模式的发展历程、攻坚克难之路与显著成效。
(图为实践团对刘主任进行专访 谢禹成供图)
据了解,杨湾镇余埠村地处长江沿岸,是典型的农业大镇,水田5775亩,旱地3135亩,全村总人口4635人。
近年来,“稻虾轮作”杨湾镇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显著提高了稻田产出效益。据了解,杨湾镇“稻虾轮作”总面积2000余亩,以往每亩田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而如今这一创新模式让每亩田年收入翻番,达到了4000元。“稻虾轮作”模式不仅让农民实现了“一田双收”,还为当地产业发展蹚出了一条新路,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余埠村依托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资源禀赋,推广发展“稻虾轮作”模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让“生态水”变为“财富水”,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对农户进行访谈 侯鑫月供图)
实践团成员深入余埠村田间地头,了解“稻虾轮作”对当地村民的影响。实践团成员通过问卷调查、街头采访等方式,在余埠村开展调研活动。当地村民表示“稻虾轮作”模式实行以来,不仅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更使村民的收入显著增长。
产业帮扶·振兴乡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总书记的步伐,团队前往当地“万企兴万村”政策实践者——安庆创飞服饰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实地参观与交流学习活动。作为当地重点帮扶产业,创飞服饰在吸纳就业方面展现出强大活力,招工范围涵盖年轻人到中年人,年龄跨度广泛。公司引入高度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幅降低了工作难度,为村民提供易上手的就业岗位。
(图为帮扶企业自动化工作车间 谢禹成供图)
企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村民柴巧妹便是受益者之一,自创飞服饰成立,便放弃外地的工作返乡入职。她欣喜地分享:“回到家乡上班既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年收入也有七八万,干得好能上十万,心踏实了。”在余埠村,像柴巧妹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不在少数。创飞服饰目前已经吸纳和带动本地及周边群众百余人就业。同时每年为余埠村集体经济带来 40 万元收入,生动书写了群众增收、乡村发展的双赢篇章。(图为员工柴巧妹工作场景 谢禹成供图)
红色足迹·基因传承
在这段实践调研行程的最后,前往坐落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杨湾镇杨湾村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兼杨湾惨案纪念馆,开展了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的实践活动。
(图为杨湾惨案纪念馆兼抗日战争纪念馆 陈慧玲供图)
讲解员彭红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详细叙述了长达14年中华民族抗战的血泪史。在讲解员的引领下,队员们依次观看了馆内的展板、文物、影像视频等纪念物,在脑海中逐步拼凑出杨湾惨案发生的前后经过:1939年2月20日,望江县城被日军占领,同年10月7日,因汉奸告密,日军包围杨湾村,将全村近90名男女老少驱赶到开阔地带,威逼利诱其交出新四军联络员。面对日军的残暴行径,全村百姓无一人屈服,用生命守护着民族大义。随后,恼羞成怒的日军残忍杀害当地村民五十多人,烧毁房屋三百余间。这段苦难的历史被永远铭记,成为警醒和教育后人的重要教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驻足瞻仰英雄雕像 陈慧玲供图)
最后,实践团来到望江渡江战役纪念馆,这里的墓碑整齐如林,每一块肃穆的黑色石碑上都承载着民族大义下勇武的灵魂,冲锋的战士,驰援的百姓,杨湾惨案后组建游击队的村民……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烈士墓碑前肃立默哀 陈慧玲供图)
五日深耕,安徽农业大学学子既看到了稻虾轮作等特色农业为乡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也体会到基层发展的活力与挑战。团队负责人陈慧玲表示,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为完善乡村产业模式提供青年视角,以实际行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撰文:陈慧玲 谢禹成 任翔
审核人员: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副教授卢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