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7月11日讯 (毛斯莹、蔡丰泽、罗雲川、姚智勇),2025年7月11日,四川轻化工大学“笃行赤水,化荔成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10人(罗雲川、蔡丰泽、胡琮健、雷婷、刘涛榕、李弘伟、姚智勇、毛斯莹、谢琳飞、岳榜),前往四川省泸州市“1965茜草工业记忆”基地,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实地探访工业遗产,致敬建设先辈,汲取奋进力量。
探访记忆 感悟奋斗
团队奔赴“1965茜草工业记忆”基地。这座由三线建设时期老厂房改造的场馆,保留了大量的历史痕迹。巨大的老式机床、斑驳的墙体标语、泛黄的生产照片以及各种老物件,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在工业基地中,各式各样的机床重现着那段如火如荼的岁月,从文化的血脉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奋进力量。
基地志愿讲解员引导队员们参观。他结合现场陈展,讲述了当年建设者们响应国家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泸州,在艰苦条件下克服物资匮乏、技术不足等困难,投身工业建设的历程。他指着锈迹斑斑却结构庞大的机床设备说:“这就是当年奋斗的见证,靠的是自力更生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队员们近距离观察这些工业遗存,感受历史的厚重。在工业基地倾听老一辈建设者的奋斗故事,感受革命历程之中千千万万颗坚定的赤子之心。
图为团队成员在1965茜草工业记忆基地内参观历史设备并聆听讲解
基地志愿结合丰富的现场陈展,生动讲述了那段特殊的历史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响应国家“三线建设”战略号召,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怀揣报国理想,从祖国四面八方汇聚泸州茜草坝。“那时条件异常艰苦,住的是油毛毡工棚,吃的是粗粮咸菜,但大家心中都憋着一股劲,就是为国家建设出力!”他指着身旁一台结构庞大、锈迹斑斑的机床动情地说:“看这台老伙伴,它是厂里的‘功勋设备’。当年没有先进的数控技术,精度全靠老师傅们的一双‘火眼金睛’和手上的‘绣花功夫’。为了攻克一个关键零件的加工难关,老师傅们吃住在车间,反复试验,硬是凭着一股‘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和‘不服输’的精气神拿了下来。这些设备,就是那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最真实的见证。”队员们围拢在设备旁,仔细触摸冰冷的机身,观察上面深深的加工痕迹和维修烙印,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建设者们挥洒的汗水与专注的目光,对“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内涵有了直观而深刻的初体验。
实践体悟 传承薪火
全天的实践活动给队员们带来深刻触动。在活动总结中,队长罗雲川表示:“今天的行程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茜草工业记忆展现了建设时期的奋斗与奉献,是人生经历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团队后续将整理实践素材,形成宣讲内容,在校园和社区进行分享,引导更多青年了解历史,将学习感悟转化为成长动力。
多位队员在交流中谈到,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对书本上了解的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老一辈建设者实干精神的钦佩油然而生。大家表示,要将这份感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本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队在1965茜草工业记忆基地前合影
此次泸州之行,是四川轻化工大学学子接受思想淬炼的一次具体实践。通过实地探访和身体力行,队员们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肩负的时代责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