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三下乡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走进铜锣村,破方言之壁激活乡村振兴“语言引擎”

2025-08-31 18:08 来源:中教网  杨婉华   阅读 3.8万
分享

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8月18日至24日,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筑语”志愿服务队、“语舞黔行”志愿服务队赴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江界河镇,联合江界河镇渡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江界河镇铜锣村村委会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团队以普通话推广为核心,结合实地调研、助农劳动、银龄课堂、红色教育等多形式,用专业与热情为乡村注入语言与文化的活力。

▲图为志愿者与渡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图为志愿者与铜锣村工作人员合影

在深入村户开展推普工作之前,团队首先对铜锣村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据了解,该村地处山区,水资源短缺,产业发展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村民以老人和儿童为主,普通话普及程度较低。这一现状坚定了志愿者们开展推普工作的决心,他们希望通过语言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志愿者在活动前整理使用的宣传手册及活动物资

带着调研获得的实际情况,志愿者们走进了村民家中,与大家面对面交流,详细记录语言使用习惯,耐心讲解普通话在日常生活、外出务工、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少村民在志愿者的鼓励下,开始尝试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并表示愿意继续学习。通过7天推普活动的表现,团队特别评选出两组“推普家庭”,授予“推普嘉年华之星”称号,树立学习榜样,以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其中。

▲图为村民查看普通话推广宣传手册

▲图为志愿者帮村民拍摄推普短视频

▲图为推普家庭与志愿者合影

除了入户推广,志愿者们还将推普课堂带到乡村教室和田间地头。针对中小学生,团队设计了融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普通话教学课程,通过拼音卡片、情景对话、红色歌曲教唱、书法教学等形式,帮助孩子们克服方言影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从不敢开口到自信朗读,从握笔生疏到写出工整的笔画,每一步进步都凝聚着志愿者的耐心与智慧。

▲图为铜锣村的孩子们在推普课堂练习毛笔字

▲图为推普课堂通过唱歌让孩子们感受普通话音韵

与此同时,团队也关注到村中老年人对学习普通话和融入现代生活的迫切需求。为此,志愿者们专门开设“银龄课堂”,从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讲起,手把手教老人们使用视频通话、清理手机内存,并结合真实案例讲解防诈骗知识。课堂还涵盖健康养生、政策解读等内容,贴心服务让老人们倍感温暖。

▲图为志愿者为老年村民讲解智能手机的功能操作

推普之余,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乡村劳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团队冒雨帮助农户抢收高粱,尽管汗水浸透衣衫,但大家干劲十足,顺利完成收割任务。劳动结束后,志愿者们还走访了五保户和老党员家庭,帮助打扫庭院、晾晒辣椒,并送上慰问品,以真情服务温暖人心。

▲图为志愿者帮农户抢收高粱

▲图为志愿者帮农户干活

▲图为志愿者跟随驻村干部慰问当地五保户家庭

此次推普活动不仅注重语言帮扶,更重视精神传承。团队专程赴江界河红军抢渡乌江遗址开展红色研学,重走长征路,齐唱红歌,并重温入团誓词。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志愿者,让大家更加坚定了服务乡村、奉献青春的初心使命。

▲图为志愿者在江界河抢渡乌江遗址开展红色研学

七天的实践活动中,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热情传递语言力量,用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他们不仅帮助村民提升了普通话水平,更通过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为铜锣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推普工作,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城乡、传递温情的纽带,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撰文 | 秦雨欣

图片 | 姜颖 周佳丽 王月月

一审 | 王婷婷 陈玲欣

二审 | 吴明常

三审 | 梁文静

审核 | 杨婉华 曾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