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7日讯(通讯员 曹慧颖、罗文轩)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青耕”实践团以“循足迹·育新人:回信精神引领下的能源报国青年行”为主题,深入新疆克拉玛依、独山子、乌苏等地的石油企业一线,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走访西部钻探井下作业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等企业,与扎根基层的优秀校友深度对话,挖掘他们践行回信精神的感人事迹;联合校本部“践悟”实践团开展民族团结主题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进生源地企业开展宣讲,播撒能源报国的种子。
青春踏实地,入企调研行——深入企业实地,洞察行业脉搏
2025年6月22日与8月1日,在克拉玛依市西部钻探储层改造研究中心的两次座谈会上,杨敏杰校友凭借多年行业深耕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分享了从校园到职场的成长历程,包括初入行业的挑战、突破困境的经历,以及不同阶段职业方向的调整与坚守。他指出,职场发展如马拉松,需扎实专业功底、持续学习热情和应对变化的韧性。同时,他结合行业趋势,分析专业领域机遇与挑战,提醒提前做好知识储备和能力规划,夯实核心技能、关注前沿动态、培养跨界思维。此外,他以自身经历强调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鼓励大家主动沟通、乐于分享。
图为杨敏杰校友讲解钻井工作原理
图为杨敏杰校友与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2025年6月24日,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的座谈会上,李帅强调“沉心”与“笃行”的力量。他鼓励队员们:“志存高远是方向灯,脚踏实地是登云梯。基层的磨砺是宝贵的财富,能淬炼出过硬的真本领。”这番肺腑之言,为实践队员指明了方向——唯有在平凡的岗位上深耕细作,才能在石油事业的宏图中书写不平凡的篇章。
2025年7月28日,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石化公司的座谈会上,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龙俊汶、校本部学长裴广以及赵志成主任,围绕“本硕职业发展路径”、“新能源浪潮下的专业选择”等学子们关切的话题倾囊相授。学长们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点明“基层实践是能源人不可或缺的历练,智能化时代尤其呼唤具备复合能力的人才”,为实践团成员们拨开职业规划的迷雾。
图为李帅校友在换热器旁讲解故障定位经验
图为龙俊汶校友为实践团成员答疑解惑
2025年7月29日,乌苏市明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座谈会上,朱安源总经理强调“职业选择锚定国家需求,知识运用扎根实践”,让大家认识到企业对人才理念的重视,为个人职业发展指明方向。他以“学无止境”为座右铭,彰显企业对持续学习、创新发展的追求,反映明源石化积极进取的态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公司副总经理朱强以双重身份亮相,既是技术领军者,也是青年引路人。他带领众人参观工厂设施后,在座谈会结合亲身经历诠释“敬业担当”,称戈壁油田深夜抢修、技术攻坚奋战都体现“责任”重量。面对学子“职业精神培育”的提问,他表示当代青年要敢啃“硬骨头”,学会团队协作。他“学无止境,行胜于言”的嘱托与“大国工匠”肉孜麦麦提精神呼应。
2025年7月29日,乌苏市华泰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张稷学表示对校企合作的期待,认为学生的交流参观对企业和学生发展都有益。座谈会中,企业坦诚提出面临的核心技术突破等转型发展问题,显示出华泰石化对自身发展的清晰认知,以及通过多方合作解决难题、推动企业迈向新高度的强烈意愿。
图为全国五一劳动模范—朱强勉励实践团成员们学无止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华泰公司董事长张稷学合影留念
2025年7月30日,在华电新疆乌苏能源有限公司座谈会上,人事部主管张雁结合公司发展战略,介绍企业人才需求、招聘标准和员工培养体系。她强调公司注重人才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鼓励创新突破,还分享职业发展平台和晋升通道,展现企业对人才的尊重与培养诚意。
2025年7月31日,在全国劳模肉孜麦麦提·巴克的办公室座谈会上,实践团成员踊跃提问,包括他如何成为大国工匠、遇到过哪些难忘挑战以及想对年轻人说什么。肉孜专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历,他从当年看不懂仪表盘的学徒,凭借有问必答、刻苦钻研精神攻克难题,最终“创立肉孜工作法”。他反复强调,遇到问题不能绕着走,要敢于钻研。
图为实践团与华电公司领导层合影留念
图为大国工匠肉孜麦麦提·巴克分享个人经历
青春聚同心,共筑中华魂——从克拉玛依校区的回信精神到青春答卷
2025年8月1日,晨曦初照,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J2国际交流中心被金色光芒笼罩,实践团成员满怀敬意踏入。在这里,他们聆听校区学子讲解,仿佛看到校区从戈壁荒原崛起的艰辛。回信中“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哲理回响,激励石大学子勇毅前行;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勇担使命,融入国家事业,为党和祖国人民多做贡献,成为西部建设者”的嘱托,如穿越时空的火种,五年来始终炽热,照亮学子前行路,成为校区精神永恒坐标。
回溯到2020年校区118名首届留疆毕业生收到回信,这封信成为他们心中的精神火种。五年来,回信精神如春风化雨,融入校区的每一寸土地。校区招生人数增长4.5倍,27个专业中19个锚定新疆产业需求。60%的毕业生投身石油石化行业,50%扎根新疆基层,用青春诠释“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图为克拉玛依区学子为实践团成员讲解校区发展历程
图为两校区学子在回信精神下合影留念
校际交融中,情谊消弭了差异。两校学子互换纪念章,约定再聚;红山湖畔骑行时,畅谈校园趣闻,友情暖流消弭了地域与民族隔阂。实践团带队老师巴德玛拉说:“实践是与西部结缘的起点。”当各族青年共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共同体意识已化为青春行动,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西部大地绚烂绽放。
榜样引领,共同体意识化为行动自觉。全国劳模肉孜麦麦提·巴克在办公室讲述“抱字典啃说明书”的奋斗史,指着党徽称“国家需要石油,这里就是战场”。维吾尔族学子海米提即时翻译,汉族同学周重阳在笔记本上把“战场”二字圈了三次。乌苏华泰石化生产区,克拉玛依校区的王红与校本部的海米提围绕储罐安全措施展开讨论,汉维学子在思维碰撞中破解专业难题。跨越语言的是对“为国担当”的同频共振,“国家需要”成共同追求,让“中华民族一家亲”从概念变为真切体验。
实践结束时,各族学子纷纷表示,要将“民族团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王红说:“这次实践让我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在我们一起学习、工作、为国家做贡献的过程中。”维吾尔族学子阿布杜力麦如甫表示:“回到学校后,我要和不同民族的同学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第三阶段联合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学子们对石油精神和能源行业的认知,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青春心田,为后续实践成果传播和育人活动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车间、边疆传薪火,青春宣讲聚同心——以青春之声促精神落地,以奋斗之志绘报国新篇
2025年8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青耕实践团成员毛梓儒和杨沁园分别返乡至江苏靖江与新疆葛家沟村,开展以精神传承与价值传播为核心的返乡宣讲活动。团队核心成员深入制造业车间与边疆乡村,将石油精神与回信精神带至基层,推动实践成果从校园向社会延伸。
2025年8月15日,在江苏靖江市,毛梓儒走进靖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四方化工设备公司,面向一线工人、技术骨干及管理层宣讲。他播放纪录片《戈壁青春——回信精神的石油答卷》中杨敏杰校友在极寒井场坚持实验的片段,展示誓言宣传单,引发共鸣。工人们称石油人的拼劲和自己攻克技术难题的劲头一样,企业负责人将誓言融入车间文化,推出《每日三问》制度,让职业精神在机械车间落地生根。
图为团队成员向企业职工介绍优秀校友
图为团队成员在乡村向村民们宣传回信精神
2025年8月20日,在新疆葛家沟村,杨沁园面向村民、村干部及少先队员结合边疆发展实际开展宣讲。讲述李帅工作信条时,村支书以当地党员抢修牧道实例呼应,哈萨克族孩童恩卡尔提立下守护家乡能源的志向,村民海依拉提感慨肯吃苦的年轻人是新疆未来。宣讲中还设“石油小知识”互动环节,激发孩童家国情怀与报国信念,孩子们收藏宣传单,让“扎根边疆、奉献祖国”的信念生根。
两地宣讲形成传播闭环。靖江市企业塑封宣传单挂于车间,提出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意向;葛家沟村将宣传单贴于“先锋榜”作党员学习教材,村民传颂油田故事。这些转变彰显宣讲影响:车间师傅铭记“0.1牛米”,边疆孩子怀揣“能源报国”梦想。
宣讲活动实现精神传播,为校区产教融合、民族团结教育提供素材。毛梓儒带回的企业反馈为人才培养注入新思路,杨沁园记录的乡村故事成民族团结教育案例。两张宣传单完成从“纸笺誓言”到“大地行动”的蜕变。青耕实践团推动石油精神与回信精神扎根基层,交出青春答卷。
撰文 | 毛梓儒
图片 | 毛梓儒 张志国
审核 | 曹慧颖 罗文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