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包公故里非遗行·特色驴肉助振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包罗万乡”调研队赴安徽肥东实践调研

2025-08-25 14:43 来源:中教网  文馨蓉   阅读 2.4万
805
分享

一座千年古镇,因包公清名而传承不息;一项非遗技艺,因匠心坚守而历久弥新。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2025年7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包罗万乡”调研队奔赴安徽省肥东县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寻根、产业调研与食品科普的综合性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感悟包公精神,共话乡村振兴

步入国家4A级景区包公故里文化园,队员们在青砖黛瓦间感悟“清正廉明”的为官之道,在楹联碑刻前品读"铁面无私"的司法精神,在廉政展厅里体味“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在历史长廊中追寻“孝悌忠信”的家风传承。在与包公镇团委的座谈中,双方就“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展开热烈讨论。“青年返乡建设,不仅带来活力,更带来希望。”镇团委副书记的一席话,让队员们感受到基层对人才的渴望。

▲图为调研队与当地团委交流现场 


食品科普进社区,健康知识惠民生

通过发挥学科特长,实践队将专业课堂搬进社区。在包公镇社区活动中心,一场题为“食品科普进社区”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居民。“隔夜菜如何处理?”“怎样识别优质肉类?”队员们借助趣味视频与实物案例,将食品安全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生活语言。“原来冰箱不是万能的‘保险箱’!”居民纷纷感慨道。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实践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生活常识,帮助居民们直观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队员文同学在调研笔记中写道:食品安全与文化传承,共同构筑了乡村振兴的基石。

▲图为队员在科普食品知识


对话政府部门,解码“驴巴”振兴

实践队进一步聚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塘驴巴,开展深度产业调研。通过走访非遗工坊,队员们了解了传统“腌、卤、熏”工艺与现代灭菌技术、电商销售的有机结合。“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非遗传承人罗师傅语重心长地说,“既要留住记忆中的味道,也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调研队拜访非遗传承人现场

在石塘镇政府的专题座谈会上,队员们与农业农村部门、企业代表共话非遗产业化路径,提出包括标准化生产、品牌形象升级与文旅融合等多项建议。政府表示持续积极支持非遗驴巴发展,推动品牌建设与产业升级,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未来,石塘镇计划围绕“文化+产业+旅游”模式,推动驴巴从传统作坊走向现代化生产,从地方特产升级为全国品牌,让千年非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为非遗驴巴赋能乡村振兴交流会现场


“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场青春的淬炼。”带队教师总结道。队员们走出象牙塔、走进乡土中国,在触摸传统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对话现实中厚植家国情怀。他们用专业知识助力非遗食品产业化升级,用青春热忱传播健康生活理念,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模样。

▲图为团队合照

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关注肥东县乡村振兴进程,为传统非遗现代化转型和区域发展注入高校智慧与青年力量。(撰稿:文馨蓉 图片:覃兰清 巫宇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