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田间地头话推普,服务民生零距离——陕西师范大学时语春风推普队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

2025-08-22 12:56 来源:中教网  薛如蓝   阅读 4.0千
132
分享

普通话是情感的纽带,是沟通的桥梁,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2025年8月8日至8月13日,陕西师范大学时语春风推普队深入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开展系列推普实践活动。团队成员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服务中心,用脚步丈量推普之路,用行动传递语言的力量。在这里,普通话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成为连接城乡、服务民生的纽带。

西瓜地里学普语,场景互动趣味多

8月8日至10日,推普队来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西瓜种植基地,对当地的普通话推广情况做了深入调查,了解到:语言障碍曾是农产品出村的最大“堵点”。种植户王大哥深有体会:“以前见着外地来的大客户就发怵,人家问包装规格、问运输条件、问品质认证,咱明明都知道,就是说不利索,眼睁睁看着生意黄了。”学习普通话能使得以前只能在本县集市销售的农产品,如今通过语言桥梁,得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时语春风推普队的成员了解到这一现状后,通过“模拟销售”情景对话,使高湾镇的瓜农们学会了如何用普通话描述瓜果特点:“沙瓤多汁”“皮薄肉厚”“自然成熟”;掌握了讨价还价的基本表达:“批量采购有优惠”“包运输送货”;甚至能介绍生态种植理念:“不打农药”“施农家肥”。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能力,正在成为打开远方市场的金钥匙,使得“语言红利”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图为实践队员与西瓜种植户交谈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普通话能力正在帮助农民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当他们能够读懂技术资料、参加在线培训、了解市场信息时,就实现了从传统种植者向现代化经营者的转变。时语春风推普队的志愿者们发现,开展此次活动最大的成就感不是来自语言教学的本身,而是能看到农民们用新学的普通话技能,谈成一笔笔订单,拓展一个个新市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正在通过这些具体的改变得以实现——语言通了,销路就通了;销路通了,产业就活了;产业活了,乡村就振兴了。

图为实践队员与靖远县村民合影

党群服务零距离,政策宣讲更清晰

8月11日至13日团队前往靖远县西大街党群服务中心,在推普培训前的调研中,实践队员发现一个令人忧心的现象:社区工作人员在用方言解读政策时,存在大量模糊表达和语义偏差。比如将"跨省直接结算"说成"外地也能报",把"缴费基数"解释为"交钱的底数",这种看似通俗的表述,实际上丢失了政策的部分关键信息。虽然工作人员的本意是想让群众好理解,但有时反而造成了误解。时语春风推普队针对这一痛点,更着重政策术语的规范化表达与普通话结合。通过模拟演练,与工作人员一同商讨出了既准确又通俗的政策解读方式:用"每年累计达到一定金额后才能报销"解释"起付线",用"实际报销的百分比"说明"报销比例",在保持政策原意的基础上让群众听得明白。

图为实践队员在社区推广普通话

在靖远县西大街老年活动中心和东升镇小塬村,推普队针对老年人特殊需求,一字一句地为老人们教授了就医、出行、购物等20个高频场景的常用语句。72岁的王奶奶分享学习心得:"以前去医院不敢问路,现在能用普通话问'心电图室在几楼',孩子们教我用手机挂号,我也能说清楚要挂哪个科了。"最受欢迎的是"智能设备普通话"课程。老人们学会了"扫码支付""视频通话""发送位置"等实用词汇,跨越了数字鸿沟。李大爷高兴地说:"现在去超市买东西,我会说'请扫码收款',再也不用担心听不懂年轻人说什么了。"

图为实践队员与西大街老人合影

从田间到社区,推普队的足迹遍布靖远县的各个角落。每一次耐心的引导,每一句勇敢的尝试,都是推普路上的一颗种子。未来,时语春风推普队将继续以实用、趣味、包容的方式,让普通话真正走进生活,成为乡村振兴的“语言催化剂”。

撰文 | 薛如蓝、罗雅雯

图片 | 金姗姗,张国敬

审核 | 张国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