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瓯柑薪火团”正式启程,奔赴温州瓯海、三垟湿地、苍南富溪村等地,开启一场以瓯柑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指导老师窦清的带领下,七位浙江万里学子深入田间地头、非遗工坊与乡村一线,通过实地调研、亲身体验、深度访谈与创意设计,探寻传统柑橘文化在新时代的振兴路径,用青春视角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走进非遗体验馆:了解瓯柑加工与品牌建设
实践首日,团队抵达瓯海区一家瓯柑加工企业设立的非遗体验馆。在企业工作人员介绍下,团队系统了解了瓯柑的种植历史、传统加工工艺及近年来在品牌化、市场化方面的探索。成员现场试用了瓯柑饼、柑茶等深加工产品,并对以果皮为原料制作的“柑儿文”手串等文创衍生品进行了记录与分析。
在座谈交流中,团队围绕瓯柑的市场定位、消费群体变化、产品标准化与销售渠道等问题与企业负责人展开讨论。企业方面表示,尽管瓯柑具有独特风味和文化价值,但在与“红美人”“丑橘”等新兴柑橘品种的竞争中面临挑战,亟需在产品创新与品牌传播方面加大投入。
深入果园:调研种植管理与生产技术
当日下午,团队前往瓯柑核心种植区开展实地调研。在果园管理人员带领下,成员观察了果树生长状况,了解了当前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及采摘流程等生产环节。团队重点记录了瓯柑对土壤、气候的特殊要求及其较长的生长周期,为后续分析其生产成本与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数据。
三垟湿地:访谈种植户,学习传统经验
8月20日,团队来到三垟湿地,走访当地种植户。多位农户介绍,瓯柑种植周期长、管理精细,且受气候影响较大,近年来面临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部分农户已尝试引入机械化设备,但在修剪、采摘等环节仍依赖人工。
调研期间,一位团队成员的亲属——具有多年种植经验的老果农——主动参与交流,分享了基于叶色判断树体水分状况、根据节气调整施肥方案等传统管理经验。团队对这些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认为其在生态种植和精细化管理方面仍具参考价值。
苍南富溪村:探讨产业转型与文化延续
8月21日,团队前往苍南县富溪村。该村曾以瓯柑种植为主,后因经济效益考量逐步转向种植“红美人”柑橘。团队采访了村两委负责人,了解产业调整的背景与决策过程。
村支书表示,品种更换主要基于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估,但村庄仍保留部分瓯柑老树,并计划结合文旅项目挖掘其文化价值。他提出,未来可在保留瓯柑传统种植技艺的基础上,开发小众精品、体验式农业或研学项目,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成果转化:开展产品与包装设计实践
在完成实地调研后,团队结合收集的一手资料,开展瓯柑相关产品设计工作。围绕品牌标识、包装样式及衍生品开发,团队尝试将瓯柑的外形特征、产地文化与现代消费审美相结合,设计出系列包装方案与文创产品草图,旨在提升产品的视觉识别度与市场吸引力。
青春力量,薪火相传
此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瓯柑薪火团”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感知文化,用创意激活传统。他们以青年之眼观察乡村变迁,以专业之能服务非遗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团队成员所言:”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市场格局,但我们希望,能为瓯柑文化留下一粒火种。“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这股青春力量,正在悄然点燃非遗传承的新希望。
(撰稿:林兼合 图片:姜琦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