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深耕桑园沃土,赋能乡村振兴

2025-08-21 14:20 来源:中教网  来双超 李慧 马明月   阅读 5.5千
170
分享

【中教网0821日讯】(通讯员:马明月)为了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乡村振兴为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锦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医路远航实践团队以辽宁省葫芦岛市虹螺岘南沟桑葚种植园为实践地点,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团队通过与种植人员深入交流,实地调研桑葚种植过程,聚焦种植技术、产品加工等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强化大学生劳动教育,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探索校地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实践背景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产业兴旺,特色农业产业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桑葚作为兼具食用、药用和加工价值的经济作物,近年来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然而,许多乡村桑葚种植园存在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善、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与此同时,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参与农业生产实践,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劳动观念和专业实践能力。基于此,医路远航志愿服务实践团开展以桑葚种植园为核心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深化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基本情况

1. 实践目的:

(1). 扎根乡土调研,把脉产业发展: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新时代大学生深入桑葚种植园,通过问卷访谈、数据采集等方式,全面梳理种植技术、产销渠道等发展现状,精准定位产业链短板。结合专业所学提出改良方案,以青年智慧助力乡村特色产业破解发展难题,践行乡村振兴使命担当。

(2). 投身劳动实践,锤炼青年本领:以桑葚园为实践课堂,引导大学生参与整枝疏果、病虫害防治等农事劳作,在汗水中厚植劳动精神。同时学习生物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实现专业能力与劳动素养双提升,锻造服务乡村振兴的硬核本领。

(3). 深化校地协作,赋能产业升级:借助三下乡搭建校地合作平台,高校团队为桑葚种植提供技术支持,大学生运用新媒体运营、电商营销等技能拓展销售渠道。以青年力量激活产业活力,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

2. 实践时间:2025年7月20日-2025年7月21日

3. 实践地点:辽宁省葫芦岛市虹螺岘南沟

三、活动前期

 图为医路远航实践团成员实践开始前合照 刘志恒供图

    团队组建:

(1). 以校内公开招募的形式,面向第三临床医学院,发布“三下乡”医路远航志愿服务实践团招募通知。

(2). 制定选拔标准,重点筛选具有高度爱国热情、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且对“三下乡”活动感兴趣的青年学生。

(3). 通过考核,最终选拔十几名学生组成实践团,涵盖不同专业,形成专业互补的团队结构。

2. 知识储备:将十几名团队成员分为种植技术、营销策划、包装设计3个小组。

(1). 各小组利用校内图书馆查阅资料,向校内专家请教等线下资源和哔哩哔哩、抖音、站酷等线上平台,自主学习桑葚种植技术、产品营销、包装设计知识。

(2). 组内分享笔记,定期讨论难点。组间开展交流会,共享学习成果。

(3). 成员还通过农业论坛、设计网站收集案例,模拟设计方案,实现知识互补,为活动开展筑牢知识基础。

4. 实地对接:在活动开展前2周,实践团负责人来双超,李慧,胡彩及核心成员前往桑葚种植园,与种植园负责人进行面对面沟通。提前准备详细的调研提纲,涵盖种植园规模(种植面积、员工数量等)、生产现状(种植品种、年产量、生长周期等)、面临问题(资金短缺、技术瓶颈、销售困难等)。沟通后,共同制定实践活动日程表,明确活动内容(如实地调研、农事劳动、技术交流等)、时间安排(具体到每天的活动时段)、参与人员(种植园配合人员名单)等流程细节。

5. 物资准备:据活动需求,准备农事工具(锄头、剪刀等)、摄影摄像设备(高清摄像机1台、无人机1架,用于记录活动过程和种植园全貌)、笔记本电脑3台(用于数据整理、资料查阅)、测量工具、宣传物资(队旗、横幅、宣传手册模板)、急救药品(感冒药、退烧药、创可贴、碘伏等)以及必要的办公用品(笔记本、笔、文件夹等),并安排专人负责物资的采购、登记和管理。

四、活动流程

1. 深入调研,了解产业现状

实践团队抵达桑葚种植园当天上午,与种植人员在种植园开展交流。交流过程中,种植人员通过实地演示和口头讲解,详细介绍桑葚品种(现有品种名称、特点等)、种植面积(各品种种植区域分布、具体面积)、年产量(近3年产量数据及变化趋势)、销售渠道(线下批发、零售网点分布,线上电商平台销售情况等)。

随后,团队分组进行实地考察,一组考察土壤肥力等情况,记录土壤环境情况;二组检查灌溉设施(水泵、水管、滴灌设备等)的运行状况和维护情况;三组与植保人员交流,了解病虫害防治措施(使用的农药种类、防治周期、效果等),并拍摄记录种植园全貌及各个生产环节的具体情况。

 图为医路远航实践团成员交流桑葚品种差异 刘志恒供图

2. 参与劳动,体验种植培育

在接下来的2天时间里,团队成员在种植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桑葚种植和培育工作。

    进行枝条修剪工作,学习如何识别和修剪病枝、弱枝、过密枝,掌握修剪的时间和方法,团队共同完成1亩桑葚树的修剪任务。

    第二天,参与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实践,学习识别常见病虫害症状,在植保人员指导下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通过亲身实践,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了桑葚种植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还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图为医路远航实践团成员正在学习识别枝条 刘志恒供图

3. 分析问题,提出发展建议

经过为期两天的调研和实践,团队召开内部研讨会,对收集到的资料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

总结出桑葚种植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种植品种单一,目前仅种植几个普通品种,且抗病性差,近3年因病虫害导致减产比率很高。

(2). 缺乏标准化种植技术,从施肥、灌溉到病虫害防治,都没有统一的操作规范,导致产量不稳定,不同地块产量差异较大。

(3). 产品以鲜果销售为主,占总销售额的绝大一部分比重,深加工产品仅有少量桑葚干,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 优化种植结构: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引进高产、抗病的优质桑葚品种,进行小范围试种,观察生长情况和市场反应后再大面积推广。

(2). 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种植园开展标准化种植技术培训,制定涵盖土壤管理、施肥灌溉、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标准化种植手册,规范种植流程,提高产量和品质稳定性。

(3). 延伸产业链条:投资建设小型桑葚深加工车间,购置清洗、烘干、榨汁、发酵等设备,开发桑葚干、桑葚酒、桑葚果酱、桑葚果脯等深加工产品,丰富产品种类。

(4). 与食品质量检测机构合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开展品牌建设,设计统一的产品包装,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渠道,拓展销售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五、实践总结

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以桑葚种植园为切入点,将乡村振兴与大学生劳动教育有机结合,那些在田间穿梭的日子,让成员们对“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有了真切体悟。

1.在乡村振兴方面,成员们跟着农户穿梭桑林记录数据,围坐农家小院整理分析,最终提出的改良方案虽不完美,却是团队熬了几个通宵的成果。这些建议或许微小,但能真正被种植户拿在手里讨论,就让人觉得一切努力都有了意义。

2.而在劳动教育中,从被树叶的汁液染绿的手指,到被枝条划破的手掌,每个细节都成了成长的印记。当成员们把课堂上的病虫害防治理论,真正用在辨别桑叶病症时;当用短视频为滞销桑葚打开销路时,才明白专业知识原来能如此鲜活地服务乡村。那些烈日下的汗水,不仅浇灌出劳动意识的觉醒,更让这群年轻人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分量,以及新时代青年应扛起的责任。

 图为医路远航实践团成员实践结束后合照 刘志恒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