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探寻千年非遗魅力,“龙跃炮龙”实践团宾阳三下乡纪实

2025-08-21 19:46 来源:中教网  邹金伶   阅读 6.5千
210
分享

中教网8月21日讯(通讯员 谢贵炎 邹金伶) 为深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宾阳炮龙节的传承与发展,2025年7月5日-2025年7月8日,“龙跃炮龙”调研实践团走进广西宾阳县宾州镇,先后探访宾阳炮龙协会、宾州南街和古城炮龙制坊,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记录等方式,解码这项充满壮乡活力的民俗文化。

宾阳炮龙协会:非遗传承的“守护者”

实践团首站来到宾阳炮龙协会,协会成员热情接待了队员们。在协会陈列室,一件件褪色的龙袍、磨损的龙珠、泛黄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炮龙节的百年历程。据传承人张云真介绍,宾阳炮龙节始于宋代,历经千年传承,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已成为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炮龙节的核心是‘人龙共舞、鞭炮齐鸣’,但背后是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副会长陈杰指着墙上的传承人名单说,协会现有注册会员十余人,也撰写有相关的炮龙教材出版,“我们不仅要教舞龙技巧,更要讲透其中的民俗内涵——驱邪纳福的愿景、团结奋进的精神,这些才是炮龙文化的根。”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宾阳炮龙协会传承人围绕炮龙非遗起源进行深入探讨。冼雯婷 供图

宾州南街:烟火气里的文化密码

午后,实践团来到炮龙节的核心举办地——宾州南街。这条百年老街在平日里是热闹的商业街,而每逢正月里的炮龙节,这里便会化身“龙的海洋”,数万群众聚集于此,与数十条炮龙共庆佳节。

“你看这条街的骑楼,墙角的斑驳痕迹都是鞭炮炸出来的。”一位南街商户指着墙面的焦黑印记说,每年炮龙节,商户们会提前备好鞭炮,等炮龙经过时点燃,“鞭炮越响,寓意来年越兴旺,这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

实践团注意到,老街虽保留着传统建筑风貌,却也融入了现代元素:不少店铺推出炮龙主题文创产品,明信片、钥匙扣上的炮龙图案憨态可掬;街角的某个商店里,一位商户正用手机直播炮龙文化讲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队员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可能。

▲图为宾州南街的一处炮龙制作工坊内,摆放着尚未完成的炮龙龙头半成品。冼雯婷 供图

古城炮龙制坊:一针一线缝出“龙的灵魂”

实践团的最后一站是古城炮龙制坊,这里是宾阳最大的炮龙制作基地,年产炮龙几十条,供应周边县市及海外华人社团演出。走进制坊,五颜六色的布、闪亮的亮片、粗壮的龙筋(竹篾)整齐排列,传承人邹玉特邹师傅正埋头编制龙头。

邹师傅自出师起,从事炮龙制作已有40年,他向队员们展示了制作的全流程:先用竹篾扎出龙的骨架,再蒙上绸缎,最后缝上鳞片、缀上龙须,制作一条炮龙需半个月才完成。“最关键的是龙身的弹性,既要经得起鞭炮炸击,又要方便舞者挥舞,竹篾的选材和编织角度都有讲究。”邹师傅边说边拿起一片鳞片,“你看这鳞片,是我淘来的,用来给炮龙做改良,在光下显得有层次感。”

经邹师傅指导后,实践团成员参与了一次舞炮龙,只见几名队员手持龙杆,随着锣鼓声腾挪跳跃,龙珠指引下的“巨龙”时而盘旋升空,时而俯身游走,展现出刚劲有力的舞姿。队员们感慨:“每一个动作都藏着讲究,这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活态延续。”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在邹师傅指导下沉浸式体验宾阳传统民俗技艺。冼雯婷 供图

此次调研中,“龙跃炮龙”实践团深刻感受到:宾阳炮龙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于老辈人的坚守,也在于新一代的创新。正如邹师傅所说:“炮龙是活的文化,它会跟着时代成长,但根永远扎在这片土地上。”实践团表示,将把调研成果整理成报告,为非遗传承提供青年视角的建议,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充满烟火气与生命力的民俗瑰宝。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