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安徽理工大学三下乡实践队探寻中国教育家精神

2025-08-20 22:18 来源:中教网  张转娣 郎满意   阅读 7.3千
165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为深入探究这一精神,安徽理工大学“薪火相传,与理同行”三下乡实践队于720日至25日奔赴六安市霍邱县彭塔中心学校,期望从教育一线到基层干部中探寻教育家精神的真谛与实践路径。

道德铺基石,理想树航标

“与学生们的学习成绩相比,我更希望他们先学会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卢家宇老师这般说道,他的身边永远有一台电脑,便于时刻了解学校情况。当两名学生登上楼顶即将坠楼身亡时,在校园里陪伴学生学习的卢家宇老师得知情况后三步并两步,穿过人潮,飞扑而上,从死神手中抢下学生。“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教育者应当以保护学生的生命为准则。”卢家宇老师回忆,“即使我不是一名教师,作为一名普通人,一名党员,我也会去救他们”,卢家宇老师也并不是第一次救下学生,在此之前,他还救下了一名学生——涂意虹老师。

图为卢家宇老师回忆救人情况 张转娣供图

“那时的情况很危急,是卢家宇老师照顾着生病的我,从那时起,我就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涂意虹老师15岁参与乡村定向教育培养计划,五年期间去往河南,九华山,马鞍山等地多次支教,成为安徽省演讲学会大学生联合会会长,多次参加省级演讲比赛和职业规划比赛并斩获冠军,但他任选择20岁重返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面对阔别已久的土地,他不禁感慨:“离开家乡是为了回到家乡,回到家乡是为了建设家乡,走出去的人也要能走得回来”。在李军修书记的帮助下,涂意虹老师创立了“青年之声”演讲团队,一次次教导,一次次锻炼,一次次比赛,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涂意虹老师对学生们“走出去”的殷切期望。

图为涂意虹老师于职业规划比赛上斩获冠军 张转娣供图

青年教师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保得住初心,是“一日看尽长安花”后依旧坚持“化作春泥更护花”,是“沉舟侧畔千帆过”时依旧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将每一份敦敦教诲都化为学生品性与信念的厚土,帮助理想散发光辉。

怀仁爱为本,以兴趣育人

日未升而孩未醒,月中悬而孩以睡。在孩子上初中前,陈世虎老师陪伴孩子的时间可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他坚持“不会因为家务事耽误学生的事情”,十二年来,陈世虎老师常常休憩在学校,早读学习最早出现的是他,夜晚值班睡在学校的也是他。即使到了寒暑假,陈世虎老师也坚持安顿好每一位学生后才会回到家中,他表示:“学生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家里人还长,他们也就像是我的孩子,我也要对他们负责。”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陈世虎老师因为多年劳累而腰肌劳损,常常贴着膏药坚持教育,他直言:“最大的祝愿就是学生们既能拥有喜爱的工作,又能成为一个有感恩之心,有社会价值,有社会贡献的人。”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63名学生,59名考上省重点高中,杨志老师的成就广为流传,作为一名拥有20年教育经历的教师,不远迢迢从滁州市来到霍邱县的他坚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上课开始前,杨志老师会让当天的值日生在黑板上给全班同学出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营造了积极学习,勇争上游的班级氛围。作为两个班的数学与物理老师,杨志老师结合学生兴趣与生活实例因材施教,多角度对题目进行解析,以独特的育人理念持续不断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子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为重要,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圣贤辈出,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辛勤耕耘。

躬身办实事,耕种万千子

“教育者应当多做事,让学子和百姓真切地感受到,让人民看得到。”李军修书记1989年就来到彭塔中心学校,已在这里教学了56年。面对大面积未开垦的土地,为了发挥土地价值和作用,李军修书记最开始带领学生耕种了几十亩杨柳树,又因柳絮纷纷以致影响学习效果,在仔细考量之后,李军修书记决定将杨树林更换为多作物农田,他说:“人民做的事情,我们也能做,而且要做得好,要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李军修书记也因此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农民书记”——拎着水壶,扛着锄头,从早晨到傍晚,从春雨到冬雪,他身先士卒,投身田中去。

图为李军修书记谈及教育的核心理念 张转娣供图

“教育者要带头,要能吃苦,要把小事情干到极致,要有‘完美主义’精神,这意味着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心尽力,做到榜样作用。”李军修书记每年都会多次到各地进行学习,保证了教育理念地先进与正确,按照教师能力提供他们足以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每一份个人特长转化为教师团队特长,再到学校特色,实现“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图为校方授实践队锦旗留影纪念 张转娣供图

“教师是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每一位教师都要尽到教育者的责任。”在朱增文校长的理念指导下,以李军修书记,涂意虹老师,王海燕老师等优秀教师为基础的教育家群体,秉持着中国独有的教育家精神,在为新时代培育人才,为社会贡献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是对教育内在规律的探索者,理论的倡导者,思想的传播者,精神的感召者,行动的呐喊者,实践的参与者。实践队深刻地发掘了教育家精神于各方位教育者上展现的独特内涵,力求在未来的新道路上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现代独有的高尚教育家精神!

通讯员:郎满意 张转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