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丹心筑梦队深入清远市连州市星子镇,开展为期7天的“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推动国家资助政策在当地广泛普及。
一、邂逅古韵星子,探寻资助需求
青石板路蜿蜒,“千年古镇” 牌匾映着旧时光,这里是粤盐古埠,曾见证盐船穿梭的繁盛,更承载着莘莘学子的梦想与家庭的期盼。为了让资助政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在调研前做足准备工作。调研开展时,我们带着宣传手册及相关问卷,踏上了走访之路。从古村落石板路到乡镇集市街口,我们致力于将政策条款逐一讲透,让资助政策真正走进每家每户,让教育帮扶的暖阳照亮更多学子的成长之路。
二、探访古建书院,厚植教育根基
2025年7月11日下午,丹心筑梦队向着 “同知府”进发,探寻星子镇教育发展的深层根脉。调研过程中,我们通过 “同知府” 墙上的篆刻石碑,了解到星江书院的相关史实。作为星子地区最早创办的学堂之一,星江书院是连州市历史底蕴深厚的校址代表,承载着当地教育传承的厚重记忆,见证了历代学子的求学历程。
星子镇党委、政府巧用这一空间开设讲堂,使其成为传播文化的新阵地。一堂堂课程的开展,使 “同知府” 焕发新的活力,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与其石碑上所记载的星江书院形成呼应,体现了星子镇对教育传承与发展的重视。这份重视,为丹心筑梦队传播国家资助政策筑牢了文化根基。当队员们在此开展政策宣讲,古建承载的教育精神,让政策传递更具温度,也赋予队员们向群众讲清、讲透资助政策的底气,助力打通教育帮扶与群众需求的连接通道。
三、踏访大水边桥,筑实助学之梦
大水边桥始建于清代,曾是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如今仍是村民出行的必经之路。我们踏上桥面,通过与往来村民的深入交流,捕捉到当地家庭对教育的深切期盼与经济负担的隐忧。大水边桥的调研,让我们将古桥的“物理连通”转化为政策的“情感联通”,也为后续的政策宣讲明确了方向,从而推动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走进有需要的家庭,为他们送去实实在在的帮助。
四、文化站前筑阵,政策宣讲启幕
7月13日上午,丹心筑梦队于连州市星子镇综合文化站前搭建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点,吸引往来群众驻足,让政策信息从文化站向外扩散,成为触达民众的 “第一窗口”。为确保调研覆盖多元群体,我们特别安排流动小组, 手持宣传资料深入街头小店、菜市场摊位开展走访调研, 主动与商户、摊贩交流,以行动聚焦资助。
我们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让政策从 “文件表述” 转化为 “生活指引”,解答疑问、消减顾虑,将国家教育帮扶的温度,传递至星子镇每个角落,筑牢学子逐梦的经济保障防线。
五、座谈话政策,入户安民心
7月14日上午,丹心筑梦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抵达联西村,聚焦国家资助政策在当地的落实情况展开深入调研。在与联西村干部座谈交流中,团队围绕政策知晓度、申请流程便捷性、受助成效等方面进行详细询问。据反馈,部分家庭因国家资助政策减轻教育负担,孩子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随后,在村干部带领下,团队走访了村中受助学生家庭。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队员们一对一精准解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资助体系,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政策内容,耐心解答疑问,确保政策红利尽可能惠及每一个有需要的家庭。
六、护古村文脉,谋传承发展
结束资助政策相关调研和宣传工作后,团队前往黄村,开启古村落保护调研之旅。黄村作为承载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古朴,蕴含独特的民俗文化。队员们实地踏勘,详细记录古建筑的保存现状、损毁程度,深入挖掘其建筑特色与历史价值。同时,与当地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古村传统习俗、家族文化传承情况。
在与村干部探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时,团队结合专业知识与实地调研成果,从文化挖掘、修缮维护、旅游开发等角度提出建议,致力于在现代化浪潮中探寻古村落可持续发展路径,为 “百千万工程” 中乡村文化保护与振兴贡献智慧力量。
七、结语
政策落地的轨迹,是我们脚步丈量之处;古村落的探访与思索,为文化传承寻得新途。七天里,我们支起资助政策宣传点、走访农户、开展资助政策宣讲、开设多种义教课程、拍摄多样古村落保护视频,致力于在新时代浪潮里探索古村落活化新路径,累计覆盖群众600余人次,支教课程惠及学生35人,收集到相关问卷共200余份。“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一群人的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在乡村振兴的长卷上,丹心筑梦队的脚步从未停驻——我们将以更炽热的初心续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让青春的注脚深深扎根于乡土之上。(撰文:王玉寒 张嘉欣 曾欢欣 钟彩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