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20日讯(通讯员 邓捷)为积极响应国家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战略部署,7月25日至8月2日,四川大学“高原筑梦生态行,红源共护江河绿”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青藏高原三江源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师生跨越昆仑山雪域关隘、穿行可可西里荒原冻土、踏访三江源碧波湿地,通过沿线考察、入户交流、现场监测等方式,聚焦源头生态保护的重点难点,探寻高原水脉守护的新路径。
雪域昆仑:薪火相传 两路精神永铸
首站,实践团抵达格尔木将军楼红色教育基地。展馆内,一幅幅定格在风雪中的老照片、一件件斑驳锈蚀的筑路工具,再现了半个多世纪前筑路大军在缺氧严寒中“让高山低头”的奋斗历程。“在多年冻土、断裂带和极端天气中修路,每一步都是与自然的较量。展板前,四川大学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生态水文中心副主任孙守琴老师向队员们动情地讲述着慕生忠的筑路故事并告诫各位队员。“今天我们守护三江源,同样需要一不怕苦、二不怕难的两路精神作为支撑。”在这片精神高地上,队员们深刻领悟到,守护高原生态不仅是一项科研任务,更是一场关乎永续发展的接力赛。
▲图为实践团参观格尔木将军楼红色教育基地
三江溯源:数据赋能 筑牢生态屏障
在孙守琴老师的带领以及中铁西北院风火山观测站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实践团溯源而上,来到可可西里昆仑山楚玛尔河畔。依托环境科学、水文学与生态学等专业优势,实践团对源头区水环境开展综合调研。队员沿河踏勘、选取监测点,架设径流—泥沙原位观测装置,利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与静态箱,实时监测水质和温室气体排放,并采集了500余份水样和气样用于后续分析。在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巨大的环境中,队员依然精准作业。“这些实测数据将与模型模拟结果进行比对,形成长期序列,为高原流域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参考。”队员丁佳丽介绍道。
▲图为实践团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坚持开展采样工作
江河腹地:守护水源 涵养中华水脉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一滴水都滋养着千里之外的土地。在这片高寒腹地,实践团发起了一场“清流护卫行动”。队员分工协作,清理塑料袋、饮料瓶等生活垃圾,让河岸重现整洁;入户牧民家中,讲解并演示水质检测试纸使用方法,赠送试纸便于日常检测;在牧区公共区域张贴自制海报,宣传源头水体的重要性与垃圾减量的意义。行动中,队员与水生态保护站藏族巡护员交流,得知他们每日坚持巡查十余公里河道,检查并记录异常情况。“日子久了,这些河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巡护员自豪地向队员分享。
▲图为实践团成员现场教学使用水质监测试纸
此次三江源之行,仅是团队深耕高原生态保护事业的一个缩影。过去五年间,该团队师生数十次深入高原腹地,累计获取数千组径流、泥沙、水质与温室气体监测数据,建立了覆盖多年、跨流域的源头水环境数据库。未来,他们将继续以长期观测为依托,将监测站设在雪山脚下,把护水课堂开在牧民身边,让川大智慧与力量在江河源头汇聚,守护中华水脉生生不息。
撰文 | 邓捷
图片 | 吴杉 丁佳丽
审核 | 孙守琴 任成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