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的部署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7月20日至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同语同心,同音同行”UPC石榴籽推广普通话调研实践队跨越新疆、西藏两地,在柯坪县、托克逊县、第九师165团、唐布拉大草原及林芝市、昌都地区等多地,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化、特色化的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实践队以“同语·同音·同梦·推普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将语言教学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需求深度融合,用青春力量架起沟通桥梁,让普通话成为连接心灵、赋能振兴的纽带。
新疆实践:扎根基层场景,让普通话“用得上、留得住”
在新疆,实践队深入乡村、社区、草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毡房院落,打造“实用化、场景化”推普模式。
在柯坪县阿恰勒镇,田间地头的“生活课堂”“‘多少钱一斤?’‘我想问问这个药怎么吃?’——这些话学了就能用!”柯坪县阿恰勒镇喀拉玛村的村民拿着实践队员制作的图文PPT,脸上满是收获的笑容。针对当地村民在日常交流中的高频需求,队员们联合喀拉玛村、其兰村,先通过问卷调查摸清老人、妇女的普通话基础与学习痛点,再定制“生活场景教学包”:从基础问候到买菜问价、就医沟通,每句话都配上拼音和图片,还设计“医院问诊”“集市交易”等情景模拟,让村民在互动中掌握实用表达。“以前去镇上看病,说不清楚哪里不舒服,现在跟着学了几句,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村民的感慨道出了语言沟通带来的切实便利。
▲图为柯坪县推普活动合影
从“敢开口”到“讲得好”的蜕变,在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博斯坦镇博孜尤勒贡村的村委会大院里,一场“我身边的故事”普通话演讲比赛热闹非凡。村民们用略显生涩却充满热情的普通话,讲述家乡从土坯房到安居房、从靠天吃饭到发展庭院经济的变迁。“游客多了,学好普通话,既能给娃辅导作业,还能跟游客介绍我们的红枣!”参赛村民的真诚分享,让现场掌声不断。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托克逊县开展入户走访调研
活动期间,实践队先通过入户走访收集村民学习需求,再以升旗仪式为契机,由带队老师米娜瓦尔·胡吉强调“普通话是民族团结的桥梁”,并组织大家带头学、带头说。比赛后,队员们与村委会共同探讨推普长效机制,计划结合当地种植、养殖产业,后续开展“农产品推广话术”专项培训,让普通话成为村民增收的“助力器”。
▲图为实践队开展普通话教学现场
“这是‘核实身份’,遇到陌生来电要问‘你是谁?我需要打电话确认’!”在第九师165团朝阳社区,队员们创新推出“语言学习+安全防护”融合模式。先通过问卷掌握居民语言现状,再结合当地高发诈骗案例,用标准普通话讲解“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等套路,边教应对话术边引导重复练习。“以前听不懂诈骗电话里的‘弯弯绕’,现在学会了怎么问、怎么拒绝,心里不慌了!”社区居民阿姨的话,印证了这种“接地气”模式的实效——既提升了普通话应用能力,又筑牢了反诈防线。
▲图为实践队成员开展宣讲
毡房里的文化“传声筒”,随着唐布拉大草原旅游业兴起,牧民们越来越希望能用普通话向游客介绍毡房文化。实践队员走进一个个毡房,开展“实物指认+情景对话”教学:指着支撑结构教“这是撑杆,撑起毡房的”,对着天窗讲“这是通风、采光的地方”,拿起羊毛毡示范“这是保暖的材料”。简单直白的表达搭配你问我答的互动,让牧民快速掌握讲解技巧。“游客问起毡房怎么搭的,我现在能说清楚了!”牧民叶尔波拉提笑着说。教学之余,队员们还与牧民交流游牧生活故事,在语言互动中增进民族情感,让普通话成为草原文化传播的“传送带”。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唐布拉草原开展入户走访调研
西藏调研:精准对接需求,为推普画好“路线图”
“桃花开的时候,游客从全国各地来,要是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就能更好地介绍我们的家乡了!”在林芝市嘎拉村,村民达娃的话道出了当地发展旅游业的迫切需求。实践队深入林芝市卓村、嘎拉村及昌都地区,开展“地毯式”语言调研,为后续精准推普打基础。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林芝嘎啦村开展调研
在“桃花第一村”嘎拉村,队员们用藏汉双语与20多位村民一对一访谈,重点了解旅游接待、子女教育中的普通话使用难点。而在居住集中的卓村,队员们在村委会桃树下组织集中调研,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填写包含语言能力、使用场景、学习需求的问卷,还就“希望学电商直播话术”“想给孙辈讲红色故事”等需求畅所欲言。针对昌都地区的地域特色,实践队结合当地农牧产业,重点调研“集市交易”“农资购买”等场景的语言需求。
▲图为实践队成员在昌都开展调研
青春担当:多民族团队同心,让推普之花绽放在边疆
这支由12名队员组成的实践队,涵盖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多数成员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与本民族语言,成为沟通的“活桥梁”。在新疆,木尼拉用维吾尔语为老人翻译教学内容;在西藏,达娃卓嘎用藏语解读问卷,确保调研精准性。“我们既是普通话的推广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交流者。”队长热帕提说。
活动中,实践队还同步推进“产业赋能”计划:在新疆柯坪县指导留守妇女用普通话录制驼奶粉推广短视频,在西藏嘎拉村规划“桃花节导游话术”培训,让语言能力直接转化为发展动力。
“推广普通话,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工程,更是凝聚发展合力的基础。”实践队指导老师米娜瓦尔表示。下一步,团队将根据两地需求优化培训方案,建立“推普互助群”和“学习积分制”,联动当地政府与企业形成长效机制,让普通话持续为边疆振兴注入青春动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交流中愈发绚烂。
▲图为实践队在托克逊县开展推普活动的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