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推进,这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也是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答题。循着总书记的指引,实践队走访安吉、遂昌、台州,见证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当地聚焦科技赋能下农业产业的革新突破与党建引领中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深入一线探寻智慧种养、数字农业与红色引擎的动力源泉,看传统产业借由农业科技协同攻关、种业振兴、生物育种产业化、智慧农业拓展等路径,向现代化转型,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乡村振兴中持续迸发。
科技星芒闪耀,唤醒智养生机
农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而智慧农业正以科技为翼,为浙江特色种养产业注入蓬勃动能。近年来,浙江锚定智慧农业发展方向,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入特色种植养殖领域,让传统产业挣脱经验束缚,迈向高效高质的现代化路径。实践队深入田间地头,见证科技如何为白玉蜗、柑橘、生态蔬菜等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
夏日的白玉蜗养殖基地,智能设备的嗡鸣取代了传统养殖的繁杂。实践队在现场了解到,大棚内的温湿度始终稳定在适宜区间,这得益于智能监测系统的实时调控。工作人员无需频繁巡棚,只需通过终端操作,自动化喷淋装置便能精准补水,让蜗牛生长环境始终保持最优状态。“以前靠人工把控环境,品质时好时坏,现在有了科技加持,黏液品质更稳定,产出效率也大幅提升。” 基地负责人介绍,从育种到加工的全链条已实现数字化管理,产品从养殖到销售的每一步都可追溯,高附加值衍生品通过电商渠道畅销各地,带动农户收入稳步增长。这里更成为科普窗口,向青年学子展示 “养殖 — 加工 — 生化” 的智慧链条,彰显科技对传统养殖业的革新力量。
不只是白玉蜗牛,石蛙的存在,就像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农业在经济收益上的新空间,更在生态保护、产业融合等方面开辟了新路径,让农业新局面呈现出更加立体、多元的发展态势。
走进中国柑橘博览园,千年橘文化与现代科技在此交融。而在澄阳科技基地,智慧种植的图景更为鲜活。每株橘树旁的传感器实时捕捉土壤状态,并将数据传输至管理平台,为精准种植提供依据。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系统通过远程操控,将水肥精准送达根系,避免了传统施肥的浪费与偏差。“过去凭经验施肥,常常把握不准,现在数据说话,不仅省工省力,果实品质也更优。” 负责人演示的自动化筛选设备,能快速依据品质分级,让精品果率显著提升。基地里,露天种植的柑橘虽不似大棚果光鲜,却因成本可控、口感天然备受青睐;针对特定群体培育的品种,通过多元渠道拓宽销路,让智慧种出的 “科技橘” 香飘四方。
台州曦禾有机农场的菜园里,生态与科技的共生别有韵味。实践队漫步田间,有机蔬果鲜嫩饱满,土壤散发着自然气息。实践队学习到了循环种养的模式颇具智慧:农作物秸秆经处理变为肥料,天敌昆虫成为 “天然卫士”,每一步都透着 “生态优先” 的理念。“科技让生态种植不再靠天吃饭,从土壤肥力到病虫害防治,数据指导着每一个环节。” 这种模式下,蔬果不仅保持天然本味,产量与品质也同步提升,通过定制配送等模式,新鲜食材快速从田间直达餐桌,让 “生态味” 走进更多家庭。
白西畈的千亩绿色农田里,机械种植的秧苗整齐如列阵。据尹镇长说,机械插秧能精准把控株距,显著提高水稻授粉效率。水稻花期短,传统人工赶花授粉耗时长,授粉率低,而机械授粉不仅大幅降低成本,还能多次赶粉提升效率。目前,白西畈的杂交水稻制种已实现耕田、插秧、授粉、收割全程机械化。曾经高低不平的 “烂湖田”,经 “小丘并大丘” 改造后,水渠硬化、田块方正,无人机巡检每日掠过稻浪,AR 识别病虫害的愿景正逐步实现。明年,这里将建起大型玻璃大棚,打造杂交水稻研发中心,进一步提升当地研发能力。
石练镇以水稻制种为核心,全力打造农业大镇。这里的杂交水稻制种,通过 “稻 + 耳”“稻 + 药” 轮作模式,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在已投用的烘干车间里,收割机运来的稻谷直接进入提升机,经输送带完成烘干、包装,全程仅需 1 人管理。过去稻谷的烘干全靠老师傅的经验,车间内充满粉尘,对工作人员身体有一定的损伤。现在的烘干车间装备了吸尘设备,实现自动化,精准化,少人化…… 石练镇下半年还将改造 2000 亩农田,进一步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经高标准农田改造后,土地连片化、机械化,种粮大户更愿意承包杂交水稻制种。
从白玉蜗基地的智能管控,到柑橘园的精准种植,再到菜园的循环种养,智慧农业正以多元形态重塑浙江乡村产业。科技的注入,让特色种养摆脱了 “看天吃饭” 的传统标签,成为兼具效率与品质的朝阳产业。这不仅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 当科技扎根土地,当智慧融入农耕,乡村的致富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数字星火燎原,古村焕彩新生
2025年农业农村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实施意见》,明确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强化农业科技领域支持。强调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低空技术(如无人机)等应用场景。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时代,传统古村搭乘数字快车,实现蜕变,正上演着“数字星火燎原,古村焕彩新生”的精彩篇章。
在浙江省安吉县广袤的茶山上,一场静默的数字革命正在改写中国农业的千年故事。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全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1.26万亿元,而安吉白茶产业正是这场变革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无人机编队以厘米级精度巡航,物联网传感器编织起一张无形的数据之网,“数字茶农”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兴群体。
不仅如此,茶园管理还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实践队员一眼望去,自动巡航的轨道运输车穿梭于茶垄之间,承担着鲜叶运输任务;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水肥配比;太阳能杀虫灯与性诱剂捕虫器组成生态防控网络,大幅减少农药使用量。队员们还了解到在茶叶加工环节,全自动生产线整合了智能分拣、精准控温、自动包装等先进设备,加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有显著提升。
除此之外,作为全国首个茶叶全产业链数字化平台的“安吉白茶数字大脑”,也在负责人的讲解下向队员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该系统整合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传感器三级监测网络,可实现病虫害预警准确率92.3%、水肥利用率提升37.5%。在黄杜村智慧农业中心,巨大的数据可视化屏实时呈现着茶树生长态势图,每一片茶叶都拥有专属的“数字档案”。透过数字大脑仿佛看到无人机群正在云海间勾勒出精准农业的几何图景,这种“天空地一体化”数字农业模式,象征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随着5G、北斗导航等新基建的完善,安吉正在书写“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当代传奇。
走进大柘镇数字茶叶创业园,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制茶工艺。在这里实践队员看到遍地是轻巧高效的摊青设备,没有意料中繁重的人工劳作,机械化的出现不仅大幅提升效率,更精准控制茶叶品质,让每一片鲜叶保持最佳状态。园区未来还将引入智慧大棚和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数字大屏实现温湿度、光照等数据的动态监测与管理,推动茶产业从传统经验向智能化转型。在这里,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千年茶香依托科技创新实现历久弥新。
走出茶园,来到了纳福汇山茶油生产基地。机械的韵律与茶油的醇香在空气中交织,自动化生产线宛如一支训练有素的交响乐团,负责灌装、压盖、贴标的设施各司其职,奏响现代农业的协奏曲。智能传感器如同敏锐的指挥家,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精准到位,将传统榨油工艺演绎出工业之美。
红色引擎助力,党建创新发展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党政一把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责任人”,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重要方式。
为探索党建在生产实践中的力量,实践队来到以“一帮十带”党群帮扶联合体而闻名的安吉县黄杜村,安吉创新探索“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已建成4个党建示范带、6个示范群,培育党员创业先锋数名,带动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薄”。在这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红色基因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在遂昌县人民政府座谈会上,青年干部与深蓝实践队围坐共谈,细数智慧农业发展历程中的挑战与突破。“科技是破局的关键,但做好农业的信念才是坚持的动力”。干部们分享到,从机械化升级到数字化溯源系统,从“班春劝农”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到智慧蜂箱的精准控制,遂昌以“科技+情怀”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并行的共富之路。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是信念的传承。
在苍翠的群山环抱中,遂昌县大柘镇静卧着一方革命圣地——浙西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回想过往,1935年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此播撒革命火种,夯土墙上斑驳的标语、战壕遗址间摇曳的野花,仍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如今,修缮一新的中共浙西南特委旧址陈列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庄重的入党誓词,VR技术让历史场景鲜活重现,先辈们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穿越时光在人们耳畔再次响起。这片红色热土,正以新时代的方式守护着革命记忆,让跨越时空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石练镇迎风飘扬,党员干部带领一批批新农人正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壮阔征程。实践队与镇长面对面交流,他笑着细数耕耘路上的挑战:崎岖的丘陵地貌如同大地皱褶,让平原机械难以施展拳脚;采茶机的智能之轮尚需锤炼,未能完美贴合茶垄的蜿蜒;还有如何让农户了解到科技与政策的优越性……“做好农业的信念,让我坚持到了现在。”老党员质朴的话语,蕴含着千钧力量,正是这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赤诚奉献,如磐石般坚定,如烛火般温暖,在队员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乡村的发展不仅只有农业种植单赛道,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拓展消费新空间方面,浙江正在探索“农旅融合”新方向。浙江安吉,有一条独具特色的“红色茶旅”路线。在溪龙乡,AR技术让千年茶文化在实践队员们面前“活”了起来。在全息剧场,可以沉浸式了解“茶马古道”的辉煌历史。更令人瞩目的是,当地开发的“红色记忆”数字平台,通过AI讲解、云端展陈等方式,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访问量。
红色基因的传承同样充满时代特色。在山前村,队员们走进革命纪念馆,看着面前全新的“智慧讲解”系统,其通过AI、VR等技术,让红色教育焕发新活力。一份份革命记忆正以全新的方式不断传承!
夜幕下的村子里,数字大屏在夜色中闪烁着现代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沁人的茶香;而这份烟火气里,更有着红色精神的脉脉传承,始终由坚实的党建工作引领着前行的方向。这些曾经偏僻的山村,如今书写着新时代智慧农业带动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红色与绿色辉映,绘就出一幅共同富裕的美丽图景。
踏入共富工坊,实践队化身“小老师”,为当地儿童开设“智慧农业宣讲课堂”。通过“科学小实验+机械模型拼装”互动游戏,孩子们在欢笑中理解了无人机植保、智能物联网的原理。“原来种地可以这么酷!”小孩子举着拼好的无人机模型兴奋地说。工坊内,机杼声与笑声交织,缝纫机旁的老人、托管区学习的孩童与实践队员共同构成了一幅“老有所为、幼有所教”的共富图景。这里不仅是订单包装的零工平台,更成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温情课堂。
实践至此,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了科技赋能下智慧种养、数字茶乡的蓬勃发展,更感受到党建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的强劲动力。从白玉蜗养殖的全链条数字化到柑橘种植的精准化管理,从生态菜园的循环模式到安吉白茶的“天空地一体化”数字农业,科技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从“党建+产业”的融合创新到红色文旅的生动传承,红色引擎驱动乡村迈向共同富裕。这些实践深刻诠释了做好科技文章、激活红色动能对于产业振兴的核心意义。
时代浪潮奔涌,乡村振兴正酣。浙江大地上,科技与传统交融,红色与绿色辉映,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展现着乡村振兴的生命活力。“我们坚信,随着科技的持续深耕和党建引领的不断强化,浙江乡村定会书写出更精彩的振兴篇章,也期待更多青年投身其中,让智慧与青春在乡土间碰撞出更璀璨的火花。”实践队队员在返程途中感慨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旭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