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青春赋能非遗行,触摸传承的温度 —— 河南大学“青春赋能·非遗分层渗透传承实践团”踏上文化寻踪之旅

2025-08-13 14:13 来源:中教网  田湘婷   阅读 5.8千
189
分享

中教网8月13日讯(通讯员 田湘婷 林涓宏)当青春遇上非遗,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河南大学“青春赋能·非遗分层渗透传承实践团”踏上文化寻踪之旅。从开封朱仙镇的梨木版到洛阳孟津的釉彩陶,再到巩义的红纸剪刀,实践团以镜头记录、用脚步丈量,在三位“非遗使者”的故事里,读懂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密码——守正与创新,正是其生生不息的根基。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坚守中扎根的“活化石”

走进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朱仙镇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发祥地,这里的技艺始于唐、兴于宋,北宋时扎根,明清时达到鼎盛。36道工序的严苛要求,是它穿越千年的底气:绘稿分色讲究“一笔不能错”,熬制的矿物颜料要经得起岁月冲刷。

图为制作老师在拓印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欣赏木版年画作品

张继中1993年拜师学艺,与木版年画相伴数十载。他曾尝试制作衍生产品,但后来拒绝跟风,坚持“守本真才是真传承”的理念。“木版年画流传至今是有道理的”,张继中用朴实的言语阐释着他的坚守,“这反映的是人们祈福、驱邪等质朴的诉求。随意跟风制作衍生产品,既不能保护好非遗,又不能开发出好产品。越时尚的东西,往往越没有生命力。”张继中的徒弟中,有以美术为主体、年画为载体传承这门技艺的;也有研究民间文艺、探讨学术的。同时,他也鼓励高校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传承非遗,对实践团的采访拍摄表示认可——“你们来采访、拍视频,也是一种传承。”张继中始终深信:非遗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一代代人的手上、眼里、心里。

孟津唐三彩:在创新中流淌的“盛唐韵”

孟津的唐三彩,藏着盛唐的气象。走进当地博物馆,釉色流转的马俑、骆驼俑仿佛从千年窑火中走来;制作车间里,匠人正专注地塑形、施釉,素坯在手中渐渐有了生命。不同于木版年画的“守拙”,孟津唐三彩的传承多了几分灵动:博物馆里,游戏角色造型的三彩摆件、憨态可掬的“蛇宝宝”文创,让古老技艺对接年轻审美,吸引更多人亲近这门承载盛唐风采的技艺,让千年文化在创新中持续流淌。

图为工匠制胚

图为团队成员认真听老师讲解

从选料制坯到入窑烧制,唐三彩的每一步都考验匠心。但这里的传承者懂得,守护传统不是固步自封。就像那些融入现代元素的衍生品,没有丢掉“釉色流动自然”的精髓,反而让更多人愿意亲近这曾惊艳世界的技艺。

图为电炉烧制的唐三彩马和骆驼

巩义河洛剪纸:红纸裁万象,巧思传乡情

在巩义艺术中心,河洛剪纸作品散发着浓郁乡土气。红纸流转间,剪出的是劳动人民的淳朴期盼:“福”字和“连年有余”等吉祥纹皆在其中。作为当地非遗,河洛剪纸以质朴灵动闻名,传承人们从“农家窗棂”走向“艺术舞台”,融入现代审美,让传统纹样的表意更丰富。

图为河洛剪纸展品

镜头下的剪纸,线条流畅、寓意鲜明,将百姓喜怒哀乐与美好期盼藏进镂空纹路。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成就最朴素又鲜活的文化记忆,展现民间艺术强大生命力。

守正创新:非遗传承的共同密码

回望这场非遗之旅,三地非遗共享传承密码。它们扎根生活,年画门神、三彩驼马、剪纸花鸟,皆是生活与文化缩影,自带“烟火气”;坚守核心技艺,36道工序、釉烧工艺、镂空技法,是千年智慧结晶;更寻时代共振,数字化传播、文创探索、艺术创新,证明非遗是“活文化”,可与时俱进。

图为团队成员在洛阳孟津唐三彩博物馆前合照

从朱仙镇到河洛大地,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河南大学“青春赋能·非遗分层渗透传承实践团”以青春脚步丈量传承路,见证坚守与创新并行的非遗传承图景。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专业为笔,书写青春担当,让非遗传承故事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延续,助力中华文化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撰稿:田湘婷 林涓宏

图片:秦欣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