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13日讯(通讯员 王丽英 张倩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为响应国家关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8月7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华文化传承团“毛南锦韵”实践队走进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非遗文化学习与传承实践,团队成员前往陈双村非遗研学基地,跟随着毛南织锦传承人蒙丽再老师领略毛南织锦技艺的魅力,在与蒙老师的采访中深入了解优秀非遗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与发展。
初遇毛南锦:方寸之间触摸百年技艺
步入陈双非遗研学基地,实践团成员随即被满桌的非遗文化展品所吸引,竹编、刺绣、傩戏面具等展品无不精致漂亮,而毛南锦在其中亦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了使实践团成员更加全面地了解毛南织锦,蒙丽再老师拿出一面传统织锦,仔细地讲解着毛南锦编制技巧。
▲图为实践团聆听蒙丽再老师讲解毛南织锦。欧阳逸天 供图
当蒙丽再老师拿出毛南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织锦上那一个又一个花色各异的图案。与传统的刺绣技艺不同,一针一线之间即可绣出大千世界,蒙丽再介绍,毛南锦编织首先是要制作机器,用传统的竹笼机进行编织,编织经线而后载编织纬线。织锦上的图案就是在这一经一纬的各色丝线交叉中逐一显现。
纹样藏心意:丝线穿梭中织就民族密码
毛南织锦上的花纹、兽纹等图案排列对称而整齐,每一个图案都仿佛在诉说着毛南族人民不同的心愿与期许。蒙丽再表示,毛南锦上花的图案是生命的象征,传递生气盎然之意。此外,动植物纹样最常见的则是喜鹊鸟、梅花鹿以及龙、凤等,毛南锦上还附有云锦纹加以点缀。而在一些制作精细的织锦上,锦纹作为第一层装饰,在锦纹的再次编织梅花鹿等动植物纹样加以装饰。接着,实践团成员跟随蒙丽再老师进入毛南织锦制作展厅。步入展厅,满目织锦或红底金花、喜庆张扬,或暗黄龙凤、庄重典雅,但更多的仍是褐、墨蓝、土黄等传统暗色。
被问及毛南织锦在用色上有何讲究时,蒙丽再表示:“毛南族人民比较低调内敛,像褐色、墨蓝色以及土黄色更加符合其淡雅的民族性格。而毛南族人也较为粗犷,穿着色彩艳丽较为花俏的衣服出门在他们眼中不够庄重。但是对于壮族人而言,他们会更加喜欢色彩强烈、鲜艳的服饰。”对此,实践团成员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民族性格不同,其所孕育出来的文化也会大有不同。透过一块织锦,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毛南织锦不仅是工艺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图为毛南族织锦。欧阳逸天 供图
竹笼纺织锦:梭声回响感受先人智慧
除了样式各异的毛南织锦外,展厅内还摆放着许多用于编织织锦的纺织机。传统的竹笼机陈列在展厅最前端,展厅中央则是排列着许多小型纺织架用以体验与学习。蒙丽再介绍,竹笼机是毛南族人非常传统的纺织机器,其中的竹笼用以放置纺织的丝线,因竹笼较为轻便,丝线不易受到磨损,在实际纺织过程中也会更为省力。在一番讲解后,蒙丽再老师为实践团成员简单演示了竹笼机的操作过程,当纺织机运转时,丝线随竹笼轻晃,仿佛被一双无形的手温柔托举,竹笼随着织梭的节奏自然滚动。这小小的竹笼机,凝结着世代劳动人民指尖的巧思和生活的智慧。
▲图为非遗传承人蒙丽再为实践团展示竹笼纺织机。欧阳逸天 供图
传承有新声:老技艺与年轻态的碰撞
毛南锦纹理精美,每一段锦的诞生都需要纺织人日复一日坐在织机前将一根根丝线巧妙交织最终幻化成锦,其工艺复杂在民间的使用场景也有着独特的讲究。“民间的话真正用到锦的比较少,它只是说在这种比较隆重的仪式当中,生育方面,结婚生子,在这个隆重的场合会用到锦,像结婚这种大事你可以拿来撑场面一样。”蒙丽再说,“衣服的话都是干活的,不太舍得放在衣服上去穿。”锦的织造耗费心力,从古至今毛南锦都是宝贵的存在,而毛南锦工艺的传承,正是在这样的使用传统和对其的珍视中不断延续。
毛南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一代代手艺人将竹笼机的使用技巧、锦的织造方法悉心传授、口口相传,从选材、配色到编织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时代不断变化,毛南毛南织锦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断进行着创新。据蒙丽再介绍,毛南织锦上的图案在尝试贴合年轻一代的需求,比如说织锦上会编织外圆内方的铜币图案,寓意着“八方来财”,以传统的工艺和有趣的图案吸引更多的人了解毛南锦,进而喜欢上毛南锦。
▲图为非遗传承人蒙丽再为教授团队队员编织技巧。欧阳逸天 供图
即使毛南锦的制作一直尝试着进行创新,但其传承和发展依旧面临着困境。“还是做的人还是很少,手工的东西它需要你有耐心,耐心去做,要感兴趣。”蒙丽再说,“很多人坐不住,因为你一直重复的这个工作比较枯燥。”除了缺乏耐心之外,经济原因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毛南锦的传承与发展。据蒙丽再所说,毛南锦的销路不是很广,制作周期也很长,进行一小张的毛南锦的编织也得花上半个月左右的时间,最后的收益也很少,很多年轻人担负不起这一经济压力。
实践团成员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到了传统毛南织锦的制作技艺,一张张织锦犹如一幅幅隽丽画作一般让人难以忘怀。此外,团队成员也深切感受到了传统非遗技艺传承的不易,也深深地为非遗传承人蒙丽再老师多年的坚守所折服。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非遗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为让非遗文化传播得更远,实践团队坚持以新媒体宣传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毛南织锦,喜欢上传统非遗文化,同时也计划着将非遗文化带进社区,让毛南织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绽放更加绚烂的色彩。(通讯员王丽英 张倩伦)
撰文 | 王丽英 张倩伦
图片 | 欧阳逸天
一审 | 黄丽姚
二审 | 何意冰
三审 | 黄循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