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清晨,河南大学的一间研讨室里已坐满年轻的身影。讲台上,一位学生正在分享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台下学员凝神倾听,不时提笔记录——这是河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简称“青马班”)的日常课堂,更是无数河大学子在理论浸润与实践磨砺中蜕变成长的缩影。作为河南大学一名普通的本科生,当我第一次走进青马班的教室时,曾好奇又忐忑:这里能带给我什么?如今,即将步入大四学年的我渐渐读懂了这段旅程的真正意义——它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交响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青马班的课,总带着点“出乎意料”。在定期举行的经典研读课上,我们围坐在一起,手里的经典著作被画得密密麻麻。老师从不直接灌输理论,而是抛出问题:“如果马克思看到今天的中国乡村,会如何评价乡村振兴?”这样的追问逼着我们跳出课本,去查资料、访农户、做对比。我的笔记本里,渐渐分不清哪是原著摘录,哪是调研见闻,哪是突然迸发的思考。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引导我们对理论知识进行主动思考,由“内化”到“外化”,由“要学”到“爱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马班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年暑期学员们都会组成实践团队,奔赴焦裕禄纪念馆、红旗渠、大别山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还会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生活体验等活动,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在此过程中,青马班成员们真正做到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经受锻炼、提高素质。
这些努力正在慢慢结出果实。在河大,青马班的摇篮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学子,他们中有人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也有很多有志青年主动投入到支教、乡村振兴等基层工作中,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他们纷纷表示,青马工程的集中理论学习和定期实践锻炼让人快速成长,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认同。培训期间,通过学习学校抗战办学历史、重走了河大抗战办学路,大家体会到了艰苦烽火岁月校地双方结下的深情厚谊,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许多同学毅然选择服务西部,承担起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与使命。
在青马班的学习时间虽不算太久,但对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来说都是一次蜕变。我看着笔记本里那些从生涩到流畅的文字,想起那些在田间地头、社区广场留下的足迹,突然明白:在河大青马班,没有枯燥的灌输,只有理论与实践的交响;没有单一的成长模板,只有每个年轻人在探索中找到的、属于自己的成长答案。那些在理论中沉淀的思考、在实践中收获的感悟,终将成为我们人生长路上最珍贵的行囊,陪伴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坚定前行!(河南大学 郭蕊辰)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