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7日讯(通讯员 肖梓文)为助力学子在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中取得佳绩,7月12日至18日,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虹桥传薪・金城问道”暑期社会实践队赴甘肃兰州开展专项实践活动,通过桥梁研学、技术溯源与院校交流,为备赛积累扎实素材与实践经验,让专业探索与赛事备战深度融合。
实践队踏访多座黄河标志性桥梁,学习设计思路与经验
兰州城被南北两山相拥,黄河如一条奔腾的纽带穿城而过,孕育了“两山夹一河”的独特地貌,也让黄河大桥成为串联两岸生活、承载民生幸福的重要载体。为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兰州在黄河沿岸架起的一座座桥梁,不仅是交通动脉,更因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的 “活灵感库”。实践队沿着黄河踏访多座标志性桥梁,1909 年的中山桥,其钢桁架结构与精密铆接工艺,展现了早期桥梁 “力学与工艺结合” 的设计思路,为大赛中传统工艺创新应用提供参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沙、七里河黄河大桥,以简支梁、连续梁结构诠释的“简约高效”设计哲学,启发队员在赛事中平衡结构稳定性与材料经济性;千禧年后的银滩、小西湖黄河大桥,见证了大跨径斜拉桥技术突破,其斜拉索体系与桥塔协调设计,为大赛中 “大跨度方案” 提供了现实范本;“大基建时代”的深安、元通黄河大桥,融合智慧建造技术、环保材料与环境美学,更直接呼应了大赛对 “功能、景观、休闲兼具” 的要求,为作品的综合性设计提供了鲜活案例。陈峰副教授对各桥梁主体结构、美学设计与选材逻辑的细致解析,将专业理论转化为可借鉴的设计思路,让队员们对赛事所需的结构创新、材料选择、景观融合等核心要素有了更直观认知。
▲图为西沙黄河大桥
▲图为小西湖黄河大桥
▲图为深安黄河大桥
实践队在金城关博物馆溯源黄河桥梁历史,夯实备赛技术根基
桥梁历史的系统溯源,为备赛夯实技术根基。在兰州金城关文化展览馆桥梁博物馆展区,队员们通过实物展品与影像资料,追溯黄河桥梁从古代浮桥到现代化大桥的演进脉络:从“以筏为桥”的原始智慧,到“以钢为骨”的工业突破,再到“智慧赋能”的当代创新,清晰的技术传承与创新轨迹,帮助队员们在赛事设计中把握“历史脉络与现代创新”的结合点,让作品既具技术前瞻性,又含文化厚重感。
▲图为实践队前往金城关博物馆进行学习
实践队与兰州交通大学开展学科竞赛经验交流座谈会
为交流两校竞赛举办经验、促进校际合作,实践队赴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展学科竞赛经验交流座谈会。会上,双方围绕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备赛策略展开深入探讨。长安大学分享了在赛事组织、备赛流程中的成熟实践经验,兰州交通大学则系统介绍了“以赛促学”特色课程体系及配套支持政策。双方就师生沟通机制、跨校协作模式等关键议题形成共识,为备赛团队进一步拓宽了思路。
▲图为开展学科竞赛经验交流座谈会
此次实践活动,以黄河桥梁为“活教材”,为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备赛提供了从技术参考、经验借鉴到创新灵感的全维度支持。队员们在研学中积累的结构设计、材料应用、景观融合等实践素材,将转化为赛事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为冲刺佳绩筑牢根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