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网8月7日讯(通讯员丁叶 揭成威)2025年7月,南宁理工学院“南理微光·织梦青年”实践团深入广西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开启深度实践。当指尖浸入千年蓝染的秘浆,当耳畔响起轮椅上的创业史诗,青年学子们在非遗传承与自强精神的交响中,完成了一场关于文化根脉与生命价值的灵魂叩问。
走进非遗综合体“乐秀工作室”,空气中氤氲的板蓝根清香瞬间将学子带入时空隧道。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杨云抚摸着壮锦纹样,和青年们开展一场非遗对话。
在靛蓝染缸前,成员们跟随大师体验古法扎染。团队成员反复调整布匹折叠角度,仍难达到均匀晕染效果。“慢些,感受布的呼吸”,杨云老师轻按她的手背。当拆开布结,冰裂纹在帆布包上绽开如写意山水时,团队爆发出欢呼。相信这堂行走的思政课让实践团成员们读懂了躬行意义,团队决心将非遗种子播撒校园,探索传统新生路径。
实践的第二站实践团们迎来了一堂远超书本知识、直抵心灵的“人生课”。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对话公司创始人、2025年“全国自强模范”毕冬,近距离感受这位用非凡意志改写命运、以创业实践点亮助残之路的时代榜样所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
刚一见面,毕冬的热情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随后的个人专访中,他坦诚分享了自己跨越人生道路上重重障碍的心路历程。面对难以想象的逆境,他展现出的那份深入骨髓的坚韧、永不言弃的斗志和锐意进取的激情,像一股强大的精神冲击波,深深震撼并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子。毕冬的故事,是关于不屈灵魂如何在困境中淬炼成钢的生动诠释。
非遗的千年智慧教会青年“守正创新”,残疾创业者的傲骨诠释“生命韧度”。学子们以专业为舟、以仁爱为桨,在传承文化与赋能社会的双行道上,划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航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洋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