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工业大学“青衿志远·茶山非遗传习”突击队深入东莞市茶山镇,通过实地调研、非遗体验和新媒体传播等多元措施,为当地非遗文化注入青春活力,以实际行动助力“百千万工程”在基层文化领域落地见效。
开展实地调研,探秘非遗实情
突击队聚焦非遗传承和宣传现状,采用线上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当地村民开展交流。调研显示,茶山非遗传承当前面临两大现实瓶颈:一是人口结构制约文化认同培育。当地常住居民中非本地户籍人口占比偏高,对本土非遗的认知度、参与度较低,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亟待夯实;二是青少年教育需深化拓展。虽通过 “非遗进校园” 等活动实现部分青少年的非遗接触,但覆盖范围有限,系统性宣传与常态化体验机制尚未完善。
图 1 突击队员采访当地居民
探访非遗传人,解密非遗渊源
突击队先后走访茶山公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暖钦、茶山绸衣灯公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翠薇及茶园松糕技艺传承者,通过深度访谈与现场观摩,系统梳理了三项非遗的历史渊源与技艺精髓。
图 2茶山公仔照片
茶山公仔作为茶山镇特色泥塑工艺品,以戏曲脸谱为原型,融合民间故事与神话传说,兼具艺术价值与民俗内涵。传承人林暖钦介绍,这项祖传技艺的核心在于 “永不放弃” 的匠人精神,其 “重正面精雕、轻背面修饰” 的独特工艺理念 —— 正面精雕细琢凸显人物神韵,背面保持素雅简洁 —— 是技艺传承的关键。制作过程无固定工期,从选土、炼泥到塑形、彩绘,全凭匠人经验精准把控,这种依托艺术直觉的创作模式,正是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图 3茶山绸衣灯公照片
绸衣灯公起源于宋末元初,以查开祥等四位民族英雄为原型,融合书法、绘画等多元艺术形式,其制作需历经采泥、炼泥、塑身、晾晒、画花、上釉等九道精细工序。传承人李翠薇在坚守传统技艺内核的基础上持续探索创新,从材质改良到形态设计,每项优化均历经数年打磨,让这项古老工艺在当代焕发新生命力。
图 4茶园松糕照片
茶园松糕作为茶山标志性非遗美食,以糯米粉、粘米粉为原料,包裹花生白糖馅,口感松软绵密、甜而不腻,既是当地喜庆场合的必备食品,更承载着 “子孙康健、万事顺遂” 的民俗寓意。传承人坦言,因选米、磨粉、发酵、蒸制等工序对技艺要求极高,传统制作频率逐年降低,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图 5 突击队探访茶山公仔传承人
通过此次深入探访,突击队深刻体会到茶山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三位传承人以坚守诠释匠心,用创新延续文脉,他们的执着与智慧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共建非遗工坊,共赴非遗盛宴
为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提高茶山非遗的知名度,突击队在茶山镇团委支持下,联合非遗传承人于在南社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茶山公仔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沉浸式非遗工坊体验活动,28 名青少年参与其中。
活动创新采用 “知识讲解 — 动手实践 — 趣味互动” 三位一体模式:传承人通过生动讲解与案例演示解析技艺原理,突击队员协助青少年开展调色、塑形、彩绘等实践操作,同步设置创意比拼、非遗知识问答等环节,让非遗文化在互动中自然渗透。参与青少年化身 “小小传承人”,完成了各具特色的非遗作品,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与认同显著提升。
图 6 传承人和突击队员指导小朋友制作非遗
借新媒体之势,助力非遗传承
突击队充分发挥高校学子新媒体运营优势,以短视频形式记录非遗工坊实况、传承人技艺展示及调研走访过程,在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同步推送。视频通过特写镜头呈现青少年专注创作的瞬间、传承人演示关键工序的细节,以及参与者的真实感悟,营造 “身临其境” 的观看体验。
截至目前,相关内容全平台播放量突破万次,收获大量点赞与转发。这种 “线下体验筑基 + 线上传播破圈” 的模式,有效扩大了茶山非遗的辐射范围,为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数字化活力。
共话非遗未来,凝聚传承共识
突击队与茶山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围绕非遗传承与宣传工作召开专题座谈会,系统梳理成效、剖析挑战、共绘发展蓝图。
茶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非遗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地已构建多元化非遗宣传矩阵,通过官方媒体合作、数字化展示等举措实现全网曝光量超千万次,带动文旅经济增长;“非遗进校园”“公益性体验” 等活动为代际传承搭建了重要桥梁,并欢迎高校团队深度参与非遗创新与传播。
图 7 座谈会现场照片
青衿之行,非遗新生。突击队以脚步丈量传承之路,用创新点燃文化薪火。从探秘非遗实情到共建非遗工坊,从借势数字传播到共话未来蓝图,茶山非遗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时代光彩。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终将汇成生生不息的传承长河。
(通讯员 胡潮林 刘泳娜 伍月盈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