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钟廷金在钟学吉故居前合影。钟盐栋 供图
中教网8月4日讯(通讯员 陈子霖)为响应国家非遗保护号召,肩负文化传承使命,7月28日至7月31日,南开大学文学院“文承公能·畲韵新声”社会实践队奔赴福建省霞浦县,投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他们深入畲乡腹地,用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科技赋能古老歌谣,以“公能”精神践行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
探寻文化源流,解读畲歌密码
霞浦是畲族的重要聚集地和畲族小说歌的发祥地,蕴含着丰富的畲歌文化基因。实践期间,实践队来到霞浦县博物馆、文化馆,探访非遗小铺,感受展台上陈列着的畲歌印记;深入畲歌起源地白露坑村、半月里村,在实地中学习小说歌的渊源、特点、内涵与发展。
“畲族小说歌每一首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像这首,就唱完了整个朝代的盛衰兴亡。”在白露坑村的钟学吉故居里,畲族小说歌代表性传承人钟廷金正给实践队进行讲解介绍。实践队成员认真听讲,仔细记录,用心感受小说歌的畲语发音与文化意境,明确小说歌的基本内容与传承价值,为后续的保护与宣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图为钟廷金在为实践队成员讲解畲歌。陈子霖 供图
对话传承困境,共商活态新局
“当前,会说畲语的人越来越少了,畲语的环境也越来越淡了……”
畲族小说歌是中华民族文脉上的瑰宝,但其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实践期间,实践队先后拜访了非遗办主任李清燕和各畲族小说歌代表性传承人,针对“传承现状”“创新改造”“发展破局”“文旅融合”等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中,实践成员发现了畲族小说歌传承的畲语环境淡化、传播渠道较窄、传承人青黄不接等核心问题,并与工作人员、传承人展开了热烈的“头脑风暴”。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雷国胜进行访谈。黄秋蓉 供图
“可以开发畲歌特色课堂!”“可以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扩大宣传效果!”“可以将畲歌融入现代元素!”“可以制作乡土教材!”成员们踊跃提出创新性传承举措,为畲族小说歌的新时代发展建言献策。
畲族小说歌国家级传承人雷国胜表示:“同学们的创意都很不错。时代在变迁,没有创新就难以传承。畲歌的发展与创作一定要坚持创新,坚持面向更广阔的新生群体。”
点亮数字薪火,赋能科技传承
畲族小说歌很早就以汉字的形式抄写在纸张上,但经过几十上百年的风霜洗礼,这些手抄本已经破损、脆化,濒临损坏。抢救正在消逝的记忆,行动刻不容缓。实践队将“科技赋能”作为此次活动的落脚点,在非遗办、畲歌研究会、传承人等帮助下,接触到一批珍贵的手抄本,并利用扫描技术进行电子化保存。
▲图为实践队成员进行手抄本扫描的工作。 钟廷金 供图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对手抄本进行逐页平整、除尘,用柔和的方式进行翻页和移动,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非接触式扫描,将那些模糊的墨迹、独特的符号、承载着无数故事的歌词,转化为清晰的电子图像文件,并严格做好排序和标记。”每多扫一页,我们就能多抢救一页小说歌文本,就能多为畲歌文化保护贡献一点力量。”正在进行扫描的实践队队长陈子霖说道。
实践队十分高效地完成了扫描任务,累积抢救130本畲歌手抄本,挽救数百首古老的小说歌,让畲歌文化印记得以存续。接下来,实践队还将以小程序、电子文库等形式,对扫描的手抄本进行分类整理,并收集更多小说歌的真实音像材料,实现小说歌电子化活态保存。
四天的霞浦之行,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学子深入基层、扎根实践的缩影。从畲乡古韵的探寻,到传承困境的忧思,再到数字化抢救的躬身力行,“文承公能·畲韵新声”实践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他们将“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南开理念融入非遗保护的生动实践,不仅为霞浦畲族小说歌的保护留下了丰富的数字化成果,给当地非遗保护插上“云翅膀”;更在闽东大地播撒了关注民族文化、投身文化传承的青春火种。他们不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做畲歌的传承者、宣传者、创新者,把新时代畲歌的新声传地更远,把青春动能播撒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
(通讯员:南开大学文学院 陈子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