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子赴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开展好人品牌建设调研

2025-08-03 19:11 来源:中教网  刘梦竺   阅读 1.1万
361
分享

中教网8月3日讯(通讯员 刘梦竺) 为探索沧州“好人之城”品牌建设路径,2025年8月3日清晨六点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沧州豪杰”暑期实践队来到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与就餐环卫工人、志愿者、站点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了解服务站从物资筹备到关怀传递的日常运作

对话一线:了解环卫工与志愿者情况

六点半的服务站用餐区,烟火气浓厚。沧州豪杰队成员与正在吃早餐的环卫工人交流。从事环卫工作多年的王师傅称,服务站每日准点备好热乎饭,让一线劳动者感受到城市尊重,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团队由此了解到环卫工人到服务站用餐的时间安排及对服务站的认可程度。而在服务站一角,一位看起来较为稚嫩的志愿者小李正协助发餐工作。交流中小李表示,从最初因父亲鼓励加入,到现在,清晨四点二十起床的疲惫,已经被服务站的温暖氛围与传递爱心的意义所消解。她明确将长期坚持这项志愿服务,持续为环卫工群体送去关怀,让公益行动成为生活常态。团队借此也掌握了年轻力量参与公益的初衷。

▲图为服务站的室外用餐区。通讯员 刘梦竺 摄

交流管理:探寻服务站运营理念

实践队一行与服务站管理人员会面,从交流中得知,服务站自疫情期间便持续开办,秉持“让好人有回应,让善举被看见”的初心,默默为城市环卫工人筑牢温暖后盾。值得一提的是,服务站副会长瓮龙昌曾获评第十七届“沧州好人”,这份荣誉既是对个人善举的肯定,更是服务站多年坚守的生动注脚。谈及环卫工人队伍,他感慨分享:“最开始有百余位环卫工来这里吃饭,可这些年,有的生病、有的离世,人数少了不少。但哪怕人少,服务站也没断过给环卫工供餐的事儿。” 往昔人多时,为保障秩序与供餐,还曾出现 “一波吃完换一波” 的接力场景,这些故事串联起服务站的岁月坚守,也让实践队直观触摸到好人精神的传承温度。

▲图为团队成员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通讯员 刘梦竺 摄

▲图为志愿者与管理人员协作场景。通讯员 刘梦竺 摄

实地参观:见证爱心餐食制作

在管理人员带领下,团队走进后厨,参观发面馒头制作流程。全透明操作间内,师傅们按和面、发面、蒸制等工序制作餐食,每一步都制作精细。管理人员强调,制作餐食与开展公益同理,需要以用心换温暖,绝不在制作过程中缺斤少两,杜绝使用任何添加剂,力求为环卫工人提供健康、安心的餐食。同时,服务站的公益爱心墙上也贴满了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信息。团队了解餐食供应全流程,清晰明晰服务站以 “看得见、摸得着” 的方式传递爱心、践行公益的实践路径,也深刻体会到这份公益事业背后,对 “用心、透明、负责” 理念的坚守。

▲图为服务站后厨发面馒头制作过程。 通讯员 刘梦竺 摄

▲图为本实践队与服务站人员合影。 通讯员 常露萌 摄

未来,沧州豪杰队想成为这份温暖的“传声筒”,把服务站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城市街头,有这样一群人在守护温暖;要带着更多伙伴,理解环卫工的不易、看见服务站的坚守,让关心不再是偶然的善举,而是成为日常的“下意识” 。因为他们坚信,当越来越多人的善意汇聚,“沧州好人” 不再只是一个标签,会化作城市血脉里的温度,让每一次相遇都满是真诚,让这座城的每一寸土地,都因好人精神生长出温暖与希望,共筑熠熠生辉的好人之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