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休宁县万安古镇调研万安罗盘技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近日深入黄山市休宁县万安古镇,学习万安罗盘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制作工艺,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探秘万安罗盘 传承非遗技艺
当天中午,实践团顺利抵达休宁县万安古镇旅游开发区。在安置好住处后,实践团队成员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筹备工作。当天下午,实践团乘车前往吴鲁衡罗经老店,探究万安罗盘的奥秘,正式拉开了此次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了“罗盘源流”“技艺展示”“文化影响”等展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吴鲁衡博物馆中,通过360°无死角投影技术,有关罗经的信息内容得以生动、直观地呈现给游客。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展品展示的局限,能将万安罗盘的制作流程、历史源流等内容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全方位投射,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罗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实践团通过现代科技了解罗经文化
随后,在展馆核心展区,实践团成员有幸近距离观摩了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磁陨石。
磁陨石样本观测图片
这颗承载着宇宙磁场能量的稀有天体标本,不仅以熔融纹理诉说着星际旅行的沧桑,更因天然强磁性成为吴鲁衡罗盘指针磁化的关键“能量源”,让团队成员在触摸历史与宇宙的连接中,深切感受到传统导航智慧与天体自然力量的奇妙共鸣。三百多年来其始终不断地为吴鲁衡每一面罗盘(探针)授磁赋能,可谓功勋显著。吴鲁衡罗盘采用祖传工艺,经选料、车盘、分格、清盘、写盘、油货、安针(核心技术)七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每一道工序又分很多小工序。从一块木板到一件成品,根据工艺需求,选用虎骨木、银杏木等木材,周期需要三个月至一年不等。宇宙天体标本上百年为吴鲁衡罗盘授磁赋能,见证自然与匠心的共鸣,对每道工序的极致打磨,对时光的耐心守候,让祖传工艺延续至今,这便是当代工匠精神的鲜活诠释。
最后,实践团与第八代吴鲁衡罗盘传承人吴兆光先生围绕罗盘非遗传承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吴兆光先生深入交流罗盘文化
实践团在谈及非遗传承的难点时,吴兆光先生直言,罗盘非遗传承的核心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机械效益低、学习过程艰苦。“他(传承)所面临的难题无非是两个方面。第一个,确实太苦,别人不愿意学,还有一个是什么呢,机械效益低。”吴兆光先生说。他表示,近十几年来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支持非遗文化传承,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虽有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对传统工艺、工匠及戏曲类艺人的认知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直接导致家长们不愿让孩子投身非遗文化领域——学习过程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换来的经济效益却并不理想,最终能坚持学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
关于政府帮扶的作用,吴兆光先生强调政府的宣传工作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他认为,任何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首先需要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受众基数提升后,喜爱该行业的群众数量自然会随之增加。其次,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入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博物馆的建设扶持,还是店铺修建的补贴政策,都显著减轻了非遗传承人面临的经济压力。
漫步万安老街,在烟火气中感悟教育与乡村的共生之道
走出吴鲁衡老店,实践团与万安老街主要负责人一同游览万安老街,这条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古街,因水运发达曾是徽州重要的商埠,如今仍保留着百余座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青石板路、马头墙、木格窗,处处透着岁月的沉淀与生活的气息。实践团沿着横江边,时而驻足于古桥流水边,感受 “小桥流水人家” 的诗意,一路向东。最终,大家来到了位于中街的陶行知启蒙馆。队员们重点参观了位于中街的陶行知启蒙馆,通过图文资料、场景复原等形式,深入了解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历程,尤其是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的思想,为实践团开展 “学农支农” 活动提供了深刻启示。
实践团成员漫步万安老街
走进状元博物馆 触摸历史文脉
第二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揭牌仪式在博物馆中庭举行。合肥工业大学与中国状元博物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在此设立大学生社会活动基地。红绸落下,“合肥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牌匾与博物馆的古建飞檐相映成趣。校领导在致辞中表示,基地的建立将搭建起高校与地方文化传承的桥梁,未来将依托这里的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文化调研等活动,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也为状元文化的活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未来两天内,实践团也在此处召开总结会,与当地工作人员交流合作,梳理四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部署后续收尾工作。
校领导与实践团成员同博物馆负责人共同出席基地揭牌仪式并合影留念
随后,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实践团一行走进中国状元博物馆,开启参观学习之旅。作为全国唯一以“状元”为主题的博物馆,这里系统展示了休宁自唐代至清代的科举历史,尤其是 “中国第一状元县” 的文化底蕴——据统计,休宁历史上共出了19位文武状元,数量居全国各县之首,其“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崇文传统,至今仍影响着当地的乡风民风。
在博物馆内,校领导与实践团一同驻足于 “状元墙” 前,仔细观看历代状元的画像与生平事迹;在科举文物展区,泛黄的试卷、古朴的笔墨,生动还原了古代学子“十年寒窗、一朝成名”的奋斗历程。休宁的状元文化,本质上是崇尚教育、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这与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的要求高度契合。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产业,更要传承文脉、培育新风,要将地方特色文化转化为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磁石”。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近距离感受休宁状元文化中崇尚教育、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理解了文脉传承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未来也将带着这份感悟在实践中探寻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实践团与校领导一同参观状元博物馆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休宁县万安古镇的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成果丰硕。实践团深入探究万安罗盘技艺,感受非遗魅力;漫步万安老街,在陶行知启蒙馆领悟教育与乡村共生之道;参与合肥工业大学与中国状元博物馆合作基地的揭牌仪式,走进博物馆触摸休宁状元文化脉络。为期四天的“三下乡”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中华传统非遗文化与地方特色历史文脉的深厚底蕴,更以青春实践搭建起高校服务地方的桥梁。实践团以文化为媒,在非遗传承中汲取匠心力量,在状元文脉中探寻教育初心,将高校的智力资源与地方的文化资源深度对接,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非遗活化与人才培育注入了鲜活的青春动能,更让“学农支农”的实践理念与“人才振兴”的时代要求在田野间碰撞出思想火花。
撰文:陆律江
图片:张杨晨
审核:彭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