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从长征到延安精神谱系的伟大传承——攀枝花学院青年学子深入延安实践

2025-08-02 17:00 来源:中教网  林恒宇   阅读 5.4千
221
分享

中教网8月2日讯(通讯员 林恒宇 高晓蔚 祝千粟)2025年7月9日至11日,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红途·星火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陕西延安,深入延安市内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此次调研围绕“弘扬长征精神,奋进共富征程”主题,通过系统追溯长征精神与延安精神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意义,进一步引导团队成员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人民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追寻历史足迹:从长征落脚点到民族希望的灯塔

延安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实现战略转折的重要起点。团队于7月9日上午走入延安革命纪念馆,系统了解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伟大实践,全面回顾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建设历程。下午,团队前往杨家岭旧址。在这里,队员们静静地站在那座见证历史的会址前,感受着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岁月中坚定信念、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通过对历史的回顾,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党在这一时期如何凝聚力量,推动思想的不断进步与理论创新。

图片内容 团队成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延安精神

革命精神延续:从“信念坚定”到“自力更生”

7月10日全天,团队走入王家坪、枣园革命旧址,深入了解党中央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完成党的政治路线、军事战略、思想理论等方面的系统建构。通过重温延安整风、党的七大等关键历史节点,队员对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制度自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延安精神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与升华。长征锤炼了党在生死存亡中的斗争意志,延安则塑造了党在领导民族解放中所需的制度自信与人民立场。”延安精神的形成不是抽象的理想表达,而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耦合的成果。

图片内容 团队成员于枣庄朱德旧居聆听指导老师讲解

图为团队成员们对“红色文化对基层治理的影响”进行调研

精神照进现实:在新时代共同富裕路上再出发

7月11日,团队在南泥湾实地探访了三五九旅旧址和大生产纪念馆,深入了解“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艰苦奋斗精神,延安时期的南泥湾实践,是“延安精神”最朴素也最具现实意义的写照。团队成员结合攀枝花学院所在地的三线建设历史与当前的共富路径,从“红色精神+现代发展”的角度,讨论了如何将延安时期的精神内涵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际动力。通过回顾延安的实践经验,团队意识到,延安时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能够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图片内容 团队成员于南泥湾学习水稻种植技术

图片内容 团队成员于南泥湾党徽广场进行宣誓

实践中育人:精神教育走深走实

本次社会实践紧扣“铸魂育人”主线,坚持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实践全过程。“红色精神谱系的逻辑主线,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指导教师老师分享道,“作为一所扎根西南、承载三线建设记忆的高校,攀枝花学院在育人中突出精神引领,引导青年将专业能力与家国情怀结合,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同。我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的学习,更加丰富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厚度,也扩大了青年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维度。”

图片内容 指导老师王华为团队成员讲解延安精神。

结语:精神之火,照亮前行之路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红途·星火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延安精神与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学生应将革命精神内化为成长坐标,外化为时代担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点燃信仰之炬,用实际行动续写新的“长征故事”。

图为团队成员于陕甘宁边区政府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