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榆林学院能源工程学院“红色铸魂·科技助农双线行动”暑期实践团从出征仪式启航,奔赴绥德清涧多地,在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交融中,书写青春实践答卷。青春集结,使命启航7月10日,出征仪式拉开实践帷幕。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等方向深耕,团总支书记王华详解筹备细节,实践队长贠瑾茜以过往非遗调研为序,立下“专业赋能乡村”誓言。党总支书记王小平强调“胸怀家国、深入基层、实践求真、安全为要”,团队授旗出征,红旗猎猎间,青春使命正式启航。
图为出征仪式合影
触摸历史温度,融入红色血脉7月10日,实践团走进绥德革命纪念博物馆。在“西北革命策源地”“陕北土地革命中心区”等展区,成员们透过实物、影像,回溯绥德从革命星火到胜利起点的历程和李子洲传播真理、刘志丹浴血奋战的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坚定科技助农、服务基层的决心。
图为实践团在绥德革命纪念馆合影
图为实践团在绥德革命纪念馆内部合影
图为实践团在绥德革命纪念馆参观
图为实践团在绥德革命纪念馆参观
感悟楷模力量,传递红色精神7月11日,郝家桥村的实践调研,为红色精神寻得现实注脚。村史展览馆里,1927年党支部成立、1943年习仲勋蹲点调研的往事,串联起村庄奋斗脉络;习仲勋旧居的简朴陈设,映照革命先辈扎根群众的作风。拜访“明星研学导师”马兴业,81岁老人用数十年坚守传递红色精神,“郝家桥人守好传统”的叮嘱,让成员们读懂红色基因驱动乡村振兴的密码。图为郝家桥村口
图为实践团在习仲勋故居合影
图为实践团与老党员聊天
图为实践团与老党员聊天
红色传承与产业探索交织7月13日,实践团的行程在红色记忆与产业活力中交织:首站路遥纪念馆,成员们沿着“王卫国-路遥”的人生轨迹,从《平凡的世界》手稿中读懂“像牛一样劳动”的奋斗哲学,感悟文学凝聚乡村精神的力量;转场《人生》影视城,80年代陕北风貌与“三转一响”老物件,既复刻文学经典,更展现文学IP带动文旅产业的活力——超20万游客量、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的成果,让大家看到文化变现的可能。
图为实践团在路遥纪念馆参观
图为实践团在路遥纪念馆合影
淬炼烽火信念,注入振兴动力7月14日,实践团先前往清涧起义纪念馆,1927年起义的史料文物还原革命先辈举旗抗争的壮举,红色烽火中淬炼的信念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随后探访粉条厂,洋芋经清洗、粉碎、漏粉等工序变身特色产品,“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洋芋种植与加工产业链,成员们思考如何用红色IP为这一“土味”特产赋能,让小洋芋成为致富“金疙瘩”。图为实践团在清涧起义纪念馆参观
图为实践团在清涧起义纪念馆参观
图为实践团在粉条加工厂参观
图为实践团在粉条加工厂参观
深入产业调研,科技助力振兴7月15日,实践团先前往北国风光相关地点,感受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底蕴;随后抵达黄河“太极圣境”,驻足观赏黄河S形弯道之后,实践团走进榆林康艾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清涧北国枣业有限责任公司,聚焦“科技助农”实践。艾草生产馆内,从传统艾制品到现代深加工产品的全链条展示,让成员们明晰生态资源转化路径;的壮阔景观,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红枣产业园里,品种改良、智慧管理的交流,展现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潜力。成员们尝试以红色文化为媒,为特色产业注入文化活力,探索“红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图为实践团在北国风光合影
图为实践团在艾草加工厂参观
图为实践团在北国枣业公司合影
图为实践团在北国枣业公司参观
青春力行,赋能振兴从绥德的红色溯源到清涧的产业探路,实践团在7月10日-20日的行程中,串起红色根脉与振兴实践。成员们在历史与现实交织里读懂“奋斗”分量,用专业知识为产业献策,以青春热忱为文化添彩,将红色精神融入科技助农行动。这场实践是能工学子“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课堂,更是学院深化“红色铸魂·科技助农”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实践,未来将持续让青春力量在基层沃土扎根生长。榆林学院赴陕西绥德、清涧“红色铸魂·科技助农双线行动”暑期社会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