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通,则民心通;民心通,则百事兴。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里,语言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连接乡村与时代发展的桥梁。响应国家号召,肩负青年使命,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红魂励志组踏上西行之路,奔赴新疆库尔勒的民生社区与哈拉玉宫镇。以推普为笔,在基层沃土上书写青春担当 —— 用标准的发音搭建沟通的阶梯,用耐心的讲解点亮发展的微光,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激活乡村潜力的 “催化剂”,在助力 “五个振兴” 的实践中,让语言的力量穿透山海,托举起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上图为活动开展时所拍摄)
在民生社区的推普活动中,红魂励志组设计的 “声调跳格子” 游戏玩出了新花样,让抽象的声调知识在互动中变得直观又好记。地面上,四个彩色格子依次标注着 “一声ˉ”“二声ˊ”“三声ˇ”“四声ˋ”,像一串等待激活的密码;不远处的展板上,四个方框里滚动闪现着简单汉字 —— 可能是 “花”“河”“好”“画”,也可能是 “衣”“移”“椅”“亿”。当志愿者清晰读出方框里的字,参与者就要快速判断这个字的声调,然后像踩住 “语言的节拍” 一样,纵身跳进对应的格子里。“‘天’是第几声?”“一声!” 伴随着清脆的回答,孩子稳稳落在标着 “ˉ” 的格子里;遇到易混淆的 “三声拐弯”,志愿者会放慢语速示范,直到参与者找准声调、自信起跳。每一次精准对应都能收获掌声,偶尔的小失误也成了学习的契机 —— 在蹦跳与欢笑间,声调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成了刻在脚尖、记在心上的 “语言密码”。这场把汉字声调与肢体互动结合的小游戏,藏着红魂励志组的巧思: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打破学习壁垒,让普通话的韵律在奔跑跳跃中自然流淌,为社区推普注入了满满的青春活力。
(上图为活动开展时所拍摄)
活动现场的才艺展示环节,一位维吾尔族小伙的登场格外引人瞩目。当他站定在众人面前,用清晰、标准的国家通用语言开口时,现场瞬间安静下来 ——“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字正腔圆的发音里,藏着对语言的熟练驾驭;抑扬顿挫的语调中,透着对文字的深刻理解。每一个音节都稳稳落在节奏上,每一处停顿都恰到好处,仿佛不是在朗诵,而是在用声音勾勒出诗中的壮阔画卷。当最后一个字落下,掌声雷动,有人轻声赞叹:“这普通话,比很多汉族孩子说得都标准!”这短短几分钟的朗诵,不止是一场才艺的展现,更像一个生动的注脚:它印证着推普工作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根结果,也诉说着一个少数民族青年对国家通用语言的热爱与掌握。当民族的特色与通用的语言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精彩的表演,更是文化交融的温暖火花,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受到 —— 语言的桥梁,正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上图为活动开展时所拍摄)
活动中哈拉玉宫镇巴格吉代村三组的小朋友努尔比亚·买买提进行了“讲好普通话,朋友遍天下”的主题演讲。努尔比亚·买买提说:“作为学生,大家应该了解普通话的相关知识、推广普通话的意义以及学习普通话的规范。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此感到自豪。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学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
哈拉玉宫乡副乡长、妇联主席、团委书记马愉说:“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和学好的语言,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普通话的普及与推广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此次推普活动的开展,提高小朋友们的语言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下一步,哈拉玉宫乡巴格吉代村妇联也将以此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推普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图左为哈拉玉宫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张宇、图右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红魂励志组组员)
在随后对哈拉玉宫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张宇的采访中,张校长说到:“他们可以通过普通话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整体脉络(如历史、文学、传统节日),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同时,也能借助普通话向外界介绍本民族的文化(如服饰、歌舞、手工艺),让更多人了解其独特价值,在增强民族自信的同时深化国家认同,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图左为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红魂励志组组员、图右为哈拉玉宫镇政府工作人员买尔哈巴,背景为哈拉玉宫镇青年之家)
在对哈拉玉宫镇政府工作人员买尔哈巴的采访中,她告诉我们,哈拉玉宫镇以“三精准”做法 推广普及国通语,精准帮带”提升国通语学习意识。依托“联户茶会+全民积分”工作机制,制定“一会一主题”,每期茶会将国通语学习作为首学内容,结合茶会主题学习相关字词短句,并复习上期内容,纠正发音、积累词组。鼓励干部群众敢于张口说、勤于反复练,切实增加村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自信心。将国通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融合,从实际生活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网格员+联户长”带头讲学,小范围、大覆盖面地开展培训。以少数带动多数,实现各年龄段群众全覆盖学习。同时,对积极学习国通语并通过测试的群众进行加分,群众可根据积分兑换相应奖励,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出“学国通语、讲国通语、用国通语”的良好氛围,激发基层党员群众学习运用国通语的热情。全村18-50周岁各族群众国通语使用水平全覆盖摸排611人,通过测试率达98%。 “精准激励”激发国通语学习动力。将国通语学习进步明显、带动作用强、政治合格的农牧民优先纳入发展党员考察培养队伍中,对表现突出的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库,激发农牧民学用国通语内生动力。定期评比“国语学习之星”“帮带国语之星”等方式,不断激发国通语学习积极性。同时,将国通语学习情况纳入积分制管理,通过对积极参与国通语学习的群众进行“物质+精神”双重奖励,群众可根据自身积分情况,兑换相应奖励,持续推动国通语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分兑换活动以来共举办3次,参与群众达465人次,兑换奖励851份,涉及金额1.9万元,有效激发群众学习热情。 “精准施教”丰富国通语学习形式。发挥学校、村党支部和家庭三方联动,开展“小手拉大手”全家一起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活动。由中小学生和返乡大学生作为“小老师”,领学每期茶会学习内容,积极引导返乡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成为家庭辅导老师。结合“小手拉大手”、“一起来学国通语”等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国通语学习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举办“小手拉大手”等系列活动88场次,小学生、中学生参与80人次,有效提升了家庭成员国通语水平。 利用村级大喇叭、标语横幅等传统媒介,积极借助抖音短视频、石榴国通语平台等新媒体,向农牧民群众推送生动有趣的国通语学习内容,让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国通语的魅力。同时,结合“吉格代”巴扎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用国通语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想转变。
推广普通话为乡村振兴添力,用实际行动彰显青春价值,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以推普为工具,在乡村大地上践行青年责任——用规范的语音搭建交流桥梁,用细致的讲解点燃发展希望,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释放乡村潜能的“助推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