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教网 > 高校频道 > 复制内容 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槐乡青溯”团队解码洪洞——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2025-07-30 17:10 来源:中教网  曹新杨   阅读 9.3千
508
分享

中教网7月30日讯(通讯员 曹新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表达,7月24日至7月2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槐乡青溯”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山西省洪洞县,以实地走访、民俗体验、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启了一场文化解码之旅。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情系万家的精神溯源

青砖黛瓦,古柏苍翠。首日,实践团走进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在古槐浓荫之中触摸牵动着万千乡愁的移民旧史,感受“根”文化的厚重传承。从园区大门进入,入目便是恢宏矗立的根字影壁,来自各地的游客默契地驻足于此,一瞬间便将大家拉入万宗同源的壮阔图景。怀揣着这份敬畏之心,实践队伍的八位青年紧接着来到了献殿,并在这里观赏了传统祭祀表演。身着祭祀服装的工作人员指引着来体验的一家三口一步步完成仪式,从燃香、叩拜到敬酒、念誓词,每一环节都彰显着祭祀文化的神圣与厚重,千年前的画面一下子不再模糊,如同清晰的石纹般在众人眼前铺展开来。

若说祭祀是移民文化的精神锚点,那么园区的创新展陈则让这份文化有了更生动的表达。移民博物馆内,陈旧泛黄的族谱与栩栩如生的雕像为人们还原了浩大的移民场景,让游客“穿越”到六百年前的大槐树下;祭祀广场上,洪洞道情的婉转唱腔与威风锣鼓的铿锵节奏中藏着移民路上的无限悲欢与豪情;祭祖堂里,百家姓氏一一罗列,可谓壮观,而下方绵延的香火,是故土的温度,亦是游客带不走的“乡愁”。

大槐树屹立千年,是中国移民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明初百万先民由此迁徙,将槐乡记忆植入广袤国土,形成“祖先在洪洞”的集体印记。如今,海内外华人齐聚于此,古老与现代交融,传统与创新擦出火花,既延续对迁徙历史的敬畏,更彰显文化凝聚力。“走遍天涯,洪洞是家”,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生动注脚!

图为团队负责人开展实地访谈

广胜寺:古建中的文明密码

一寺藏千年,琉璃飞虹映古今。7月25日,实践团来到了广胜寺进行实地探访,在千年古刹之间了解其承载的多元文化内涵,让青春脉动在与文化肌理的交融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这座坐落在霍山之巅的古迹,分为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个部分,是集建筑、雕塑、壁画、水利于一体的文化瑰宝,其文化底蕴尤为深厚。当真正站在这方奇丽的文化天地,人们才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先民们的伟大智慧。在这里,团队解码的是建筑、艺术与信仰融合的文明密码。上寺飞虹塔的七彩琉璃辉映着佛道儒交融的智慧,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思想的璀璨结晶。下寺元代壁画与塑像凝固了古典艺术的巅峰,留存了那个时代最顶尖的雕塑艺术成就。而水神庙的戏剧遗存则活态展现了民间生活的蓬勃,这种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与艺术化呈现,是中华文明密码中不可或缺的活力因子。穿越战火与沧桑,广胜寺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笔彩绘都显得弥足珍贵。石墙斑驳,泥塑褪色,这些岁月的痕迹非但没有减损其价值,反而更凸显了其跨越时空的文化韧性与不朽魅力。

这座留存千年的瑰宝,就像是一座“活”的文明宝库,一部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历久弥新的生动教科书。保护与传承这样的瑰宝,解码其蕴含的多元文化基因,正是青年一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照亮未来之路的重要一课。

图为团队成员在广胜寺实地调研

苏三监狱:唱出来的冤狱史

7月26日,队员们来到了苏三监狱,在这座600余年历史的古代监狱中,触摸着戏曲与司法文化交织的独特印记。

这里因《玉堂春》的故事闻名,既是明清司法制度的实物见证,也是戏曲传唱的文化符号。实践中,队员们在明代监牢刑具展区驻足,细细了解其背后的司法规制;在阴仄狭小的牢狱间弯腰穿行,直观感受封建司法执行的严酷与压抑;在“苏三故事”展区漫步,深切体会传统戏曲的剧情张力。灯光之下,墙壁上泛黄的戏本与屋外的实景牢房相映,耳畔传来细腻的戏腔演唱,思绪仿佛也跨越百年,重现了当年苏三蒙冤昭雪的场景。若非幸得佳人相救,苏三这个名号恐怕也将同其他为封建权贵所迫害的黎民百姓一般永远泯灭在历史的浪潮之中。走出展厅,只见院中立着一尊素白衣裙的苏三石像,眉眼低垂,哀怨如薄雾,仿佛那句“洛阳花未谢,画笔寻枝遍”的唱词仍凝在唇边。

驻足苏三监狱,解码的是司法文化与戏曲艺术碰撞的火花。阴冷的牢狱、泛黄的戏本、哀怨的石像,将一段沉冤史唱成了警示箴言。它超越了文物的冰冷,叩问着“公正”的永恒价值,也在每时无刻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鞭挞黑暗、追求光明中的强大生命力与教化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在苏三监狱实地调研

青龙山:山巅上的文化传承

7月27日,实践团赴洪洞县青龙山开展文化探访活动,考察了山顶的玄帝宫,了解到了这座千年古观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及价值。

青龙山位于洪洞县城西南23公里处,主峰老爷顶海拔1147米,因山势如巨龙蜿蜒得名。团队此次探访的玄帝宫始建于唐代,为三教合一建筑群,以七星布局依山而建,洞殿交错、层叠而上,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实践中,队员们参观了明万历年间的铜铸古佛殿,该殿仿武当山铜殿铸造,铸件精密、工艺精湛,是研究古代冶金与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虽曾遭受侵华日军的炮火摧残,但在经过修复后,仍于重山之上屹立不倒、熠熠生辉。

图为团队负责人与玄帝宫负责人访谈

通过实地探访,团队梳理出了青龙山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色。这里的每一处建筑布局与留存文物,都直观展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为研究区域民俗史提供了鲜活素材。

历山:苍峦间的虞舜遗风

历山这片土地因《史记》中“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的记载而承载着虞舜的传说,让人们在遗址间徜徉,追寻着上古贤君的文化印记。

历山因虞舜典籍而闻名,《史记》中的记载为这片土地刻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沿着山间路径前行,目光所及是与传说相伴的丘壑与旷野,行走在一个又一个饱含文化意义的古屋之间,目光在一砖一瓦之间徘徊、停留,时而踱步,时而驻足,从这片遗址中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气场。实践中,队员们久久停留于山腰的舜庙遗址。尽管现存遗迹早已显得十分破败,但碑石上“舜帝遗泽,润我乡邦”的刻字依然清晰,寥寥数字却道尽了历代对虞舜文化的推崇与传承。驻足其间,仿佛能窥见当年先辈们在此追思贤君、传承德韵的场景。

图为团队在历山古建筑实地探访合照

重八席:舌尖上的寻根记忆

如果历史有味道,那么洪洞的重八席一定有一席之地!本次实践的最后一天,团队决定以美食作为切入点来为此次的文化解码之旅添上一抹新的色彩。

重八席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先民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民俗活动,后经世代传承演变,在明代大移民时期传播至各地。因其规格严谨、选料精细、做工考究,被誉为“根祖槐乡第一席” 。宴席开始之前,工作人员进行郑重的开席仪式,后续上菜的过程中,也先后带来两段精彩的快板式解说。在意犹未尽的讨论声中,重八席渐渐完整呈现出来。宴席由四干四鲜开场,坚果搭配水果,精致摆盘,寓意美好。随后是四个冷荤菜组成的开胃碟,紧接着是八大碗含鸡、鸭、鱼的硬菜以及八小碗各有特色的精致小炒登场。再加上虾仁汤、海参汤等四个汤品,每一道菜都遵循传统工艺,又融入现代烹饪巧思,色香味俱全。在品尝重八席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滔滔不绝地讨论着美食带来的惊艳与满足,品味着洪洞独特的美食文化,也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根祖情怀……

如今,洪洞重八席已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文旅融合发展,它正从地方民俗宴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弘扬根祖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让更多人领略到山西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结

短短几天的洪洞之行,“槐乡青溯”团队的足迹遍布了古槐荫蔽的寻根圣地、千年古刹的琉璃光影、唱尽悲欢的囹圄旧地、层峦之上的三教圣殿、德孝流芳的舜耕故土,直至舌尖味蕾上的根祖盛宴。在移民史的褶皱里读懂“根”的分量,在戏曲的曲艺间触摸“魂”的温度,在民俗的香火中体会“韵”的风味。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场透过历史尘埃触摸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交织融合的多元文化奥妙的行动。当青春的脉搏与多元文化的肌理相融,那些沉睡的故事才能重新被赋予新的意义。守护这些文化瑰宝,激活其当代价值,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生机,正是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

撰文 | 康森源、刘雨鑫

图片 | 胡朝怡、赵帅然

审核 | 曹新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中教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7天后方可原文转载(有特殊声明除外),转载时请在显要处注明来源以及联系方式。

责编:中教网教育融媒体 赵林朗 投诉举报

最新推荐
与此同时
扫码分享